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计划[最终定稿].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计划[最终定稿].docx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计划[最终定稿].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计划[最终定稿]第一篇: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计划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共有22名学生。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齐鲁名人”、“诗歌诵读二”“名胜古迹”“政治人物”“宫殿园林”五个单元。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三、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四、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五、教学措施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六、教学进度第一周:17课孙武第二周:18课管仲第三周:19课诸葛亮第四周:20课观书第五周:21课冬夜读书示子聿第六周:22课寄吴冲卿第七八周:2324课第九周至十一周:2526课十二周至十四:2728十五周:2829十六周:3031十七周:3233第二篇:一年级传统文化计划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在我们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而各种文化都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但从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淡出青少年一代的视野。青少年一代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缺乏对青年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想一想,能有多少孩子读过我们的四大名著,很少,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哈利波特;看一看,能有多少年轻人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很少,因为他们在过着西方的情人节;听一听,能有多少青年传唱中国的古韵京剧,没有,因为他们中间流行着摇滚。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我们不能再忽视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让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是无数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的奇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让人敬仰的力量,催人奋进。而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的使命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他们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发自心底的慨叹才能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将给孩子们讲授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运用各种授课技巧,提高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从知道、了解到深爱、发扬,让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孩子们爱上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能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去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并能发扬光大。二、教学目标在西方文化被青少年熟知,中国传统文化被他们忽视的现在,这次活动可以给孩子介绍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将在学生中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将通过这门课程,使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用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令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流传。由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标志,所以进行这样的教育必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唤起人们的一种意识,一种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心向,这就使活动本身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但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一种极大的遗憾,所以为了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