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版第六单元思维导图【精品多篇】[前言]新版第六单元思维导图【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单元思维导图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3、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教学重点:1、识字教学。2、写字教学。教学难点:教会孩子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提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请同学自由发表看法。2、在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请生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勾出生字。3、认记生字:(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出生字读音。(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并为它组词。(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4)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惭——愧加偏旁识字:区——驱共——拱换偏旁识字:沟——购绳——蝇渐——惭瑰——愧看字型识字:“墨”——墨是黑色的。联系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购”,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粮食”。(5)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情况。(开火车、抢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等)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2、同桌读课文,抽学生读课文。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6、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了的?7、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人物说的话,仔细读一读。8、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9、假如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练习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10、练习读读戴嵩与牧童的对话,要读出牧童的天真质朴。教师可以适时范读。11、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表现出来。12、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以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13、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看看书中的学习伙伴有什么看法?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2、齐读课文。二、指导学生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2、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3、学生自由观察自己感兴趣的生字,并说说在写这个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点拨。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的下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商:很像“摘”字的右半部分,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价:字内有三个撇,但最后一撇与前两撇不一样。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注意与“浅”比较。购:左右都写得比较瘦长。5、学生自由写字,教师巡回指导。三、完成课后练习。1、出示小黑板,上面有课后题。2、请学生读读句子,体会“一”的作用。(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画得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3、请学生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句子,写句子。单元思维导图篇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的阅读,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以五首古代诗歌组元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岳阳楼记》也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醉翁亭记》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的厌倦,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抒发。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将散文译成现代汉语。3、掌握文言文中“记”的文体特点。4、把握文章景与情的依存关系,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