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兰亭集序教案第一篇: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第二课时)重点:深入文章,理解作者的感情。过程:一、导入这是一篇东晋散文,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投影)杜牧《润州》,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润州在江苏镇江,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桓伊:东晋人,官至刺史,曾与谢玄、谢琰大破秦符坚车于淝水,稳定了东晋时局。他喜欢音乐,善于吹笛子,时称“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今无知遇,只好期诸古人。指出风流之义,一般有魏晋之风一说,是指风度或是风雅潇洒。王羲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文章当然能表现魏晋风流之美。二、自由诵读文章,概括阅读感受。1、生朗读文章,思考并感受文章的意境。2、《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笔记的代表作,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直至刘宋初年近三百年间的人物故事。在《世说新语》中,论述王羲之的有三十条之多,涉及容貌、品性、文风、书法等方面。这里展示几条。教师归纳并展示:(投影)羲之风骨清举(清俊超逸悠扬)(《渔父》“何故深思高举”)右军清鉴贵要(清为清朗;鉴为明察;贵要为人品清贵,言语简要)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殷浩[303-356年]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其父殷羡,出任豫章太守、光禄勋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逸少您清闲富贵之人,我很向往,比不上您,很多年之内没人可以超越你。)解释:“风骨”,风乃风雅、风度、风姿;骨,骨力,骨相,是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在古代的文学批评中,总是把文品与人品结合在一起,所谓“文如其人,表里必符”。我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我的理解,概括了这篇散文的意境特点。(投影)文章呈现清俊流动高旷之美。正式把用于人物品藻的“风骨”一词引入文学理论及其批评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一篇,大力提倡风骨,使“风骨”成为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这是《文心雕龙》突出的理论特色和重要贡献之一。而钟嵘《诗品》则把风骨称作风力,并提出赞美了建安风力。唐代陈子昂又在《修竹篇序》中倡导“汉魏风骨”(即建安风骨)。宋严羽《沧浪诗话》赞美“盛唐风骨”,明清人也多用“风骨”一词来评论前人作品。附:建安风骨,“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能反映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表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3、教师点拨:清:清淡、清朗、淡雅俊:俊逸、潇洒、才智过人流动:流畅洒脱、自然连贯高旷:高远旷达3、自行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如何体现“清俊流动高旷之美”的?请从景、人、事、结构与情感等角度分组探讨,五分钟后代表发言。三、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1、景:清新淡雅洁净(山水清幽)具体分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弃其碧,色调淡雅。“崇、峻”本色形容,“茂林修竹”赋予山岭盎然生气。“映带左右”使流水神采飞扬。“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里没有“草长莺飞”的春意闹,也没有“姹紫嫣红”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语言也清淡雅洁的。2、人:俊逸潇洒,才智过人(名流雅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当时作者正任会稽内史(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徽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四十一人,是真正的俊逸潇洒之人,有生活情趣,有文体修养。晋室南迁之后,避乱到江南的士大夫把崇尚佛老和清淡之风带到江南并加以发展,此风影响到诗歌,便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盛极一时的玄言诗,孙绰被文史家誉为玄言诗的大师和一代文宗。孙绰文采,当时人称横绝一世。文士以绰为冠,王公大臣皆以得绰文为荣。朝中重臣名士如殷浩、桓温、庾亮等的墓志碑文,均出其手。任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时,在会稽住过相当长的时间,与谢安、王羲之等皆为一时名流,是当时绍兴文士集团的重要成员。3、事:美好高雅①修禊事也:这一天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要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②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吟咏之雅,表现文采神采(投影)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③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投影)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世说新语﹒伤逝》)王羲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更是深于情者,对宇宙、自然充满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表现高洁脱俗的情怀。4、情感起伏,变化自然,表现流动自然之美。①学生指出情感变化的脉络(投影)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以“悲”叹作结②深入理解“痛”“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