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班级:09级地理科学一班摘要:各民族的服饰与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表现形式,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服饰文化其实就是对自然的反映。关键词:服饰文化、自然环境引言: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1】。人类的服饰世界绚丽多姿,充满神奇。服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固然深受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讨服饰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追求两者间的和谐,这为人类自身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现实意义。1.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以及人们衣着的季节更换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来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服饰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乎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2.自然环境是民族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很难发现两个民族在服饰习惯上的完全一致,不同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虽受不同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制约,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意识等心态文化的影响,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带有其栖息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印记。自然环境对质、形、饰、色、画等服饰风格构成要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民族服饰无不显示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美感。2.1自然环境对民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在不同民族服饰形制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中,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方便生产、生活、具有实用性,也是重要的前提。如印度妇女喜爱穿的“莎丽”,就是南亚半岛炎热气候所致;深受潮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的东亚岛国日本,穿着宽松肥大的“和服”使人感到爽身和舒适;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民族,穿着短小贴身的服饰,既便于趟水过河,又便于在密林中行走;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拉伯民族,穿着宽大遮体的白长袍,既防沙,又防晒。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就女性而言,多穿着短上衣和裙子。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差别,不同民族裙的长度及样式也有所不同,有百褶群、有筒裙;有短及膝者,有长曳地者。一般说来,气温越高或海拔越高且地形崎岖的地方,裙子长度越短,如海南岛黎族女子的筒裙最短,居住在山区的景颇、布朗、德昂族女子的筒裙比山下傣族女子长及脚背的筒裙要短得多。正是由于服饰形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地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同一民族,其服饰风格及式样截然相异。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傣族,居住澜沧江边,傣族姑娘穿着浅色小衫,下着艳丽的筒裙,肩背绣花小包,简朴而俏丽;生活在基诺山上的傣族支系“山傣”常穿长大的筒裙并戴硕大的包头巾,完全不像“水傣”那样清秀水灵;而在元江、红河地区的“花腰傣”服饰则显得五彩缤纷,人称“一身花、一身色”,显示出其热烈、活泼、开朗的独特魅力。与此相反,地处相近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民族,甚至可以表现出相似的服饰习俗。如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日本,因常年多雨,气候潮湿,路面泥泞,就发明了一种用木头制成的鞋子来防水,这就是木屐,其与日本民族的和服相配而穿,显示了极为浓郁的民族风格。而与日本地理上相隔万里的“低洼之国”荷兰,因同样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潮湿,与日本天气极为相似,故也曾有穿木屐的习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