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doc

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文章编号:1005-60332007)05-0279-02(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7年第17卷第5期收稿日期:2006-10-13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朱永祥,彭月琴(太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西太原,030002)摘要:介绍了生态护岸理念与国内河道治理现状,探讨了太原市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方案。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护岸;太原市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也使河流的自净作用大幅度提境条件,形成丰富、高。(3)形成优美的风景。生态护岸不仅可以与周围环境形成相互协调动的河道景观,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河水清澈、植物适宜生长的自然生态景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成行、虫叫蛙鸣的河道生态景观。加大对我市河道两岸生态建设的新理念便成为一种需求。笔者结合太原市汾河综合治理美化二期北延伸段工程河道整治对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11.1生态护岸理念与国内河道治理现状生态护岸理念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人“的1.3生态护岸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与生活舒适度休戚相关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开始建造公园、公共绿地、整治河道水环境等来改善环境。生态护岸建设方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方法,它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栖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创造出具有自然魅力的水边环境。工护岸。它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1.2生态护岸的优点(1)泄洪补枯,调节水位。生态护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1.4国内河道护岸现状传统的河道护岸首先是在满足河道防洪、涝、水等功能的前提排蓄性”的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生态护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2)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河道中形成深浅不一的水位,岸线也做成不规则的形式,即自然弯曲的天然河道,使护岸有陡有护堤林之间形成水、绿交错布置,增强缓,扩大水面和绿地,与岸边绿地、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丰富的环境问题;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致使地震灾害加重。下,着重于河道的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方面的结构设计,很少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统一,以至于城市河道渠化严重,造成动植物无处安身栖息,水生动物没有地方修筑巢穴,两栖动物无法上岸觅食、产卵繁衍,给他们的生存繁衍造成很大困难,不少地方只考虑河道的防洪作用,片面强调河岸硬化,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态环境相分离,破坏了自然河道的生物链,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得治理后的河道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而且使河道的!!!!!!!!!!!!!!!!!!!!!!!!!!!!!!!!!!!!!!!!!5防治建议交通堵塞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由于地面沉降排水不畅所致。太原市地面沉降危害集中表现在吴家堡和武家庄一带:武家庄由于地面下沉,地形低洼,使村东南原有的退水渠系和涵洞产生了0.42m的倒差,排水不畅。当地工业和生活污水汇集成洋,大量入渗地下,使浅层地下水严重污染,总硬度达75 ̄100德国度,矿化度2.46g/L,同时还含有其他有害元素,污染地下水,污染环境,地面潮湿,污染空气,这种生态环境,必然给居民带来严重的危害。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吴家堡、大马村一带出现房屋裂缝、积水和沼泽化等现象,当地村民纷纷要求搬迁,每搬迁一个村庄都需上亿元投资,汾河广渠兰村到晋阳湖段长30km的堤坝,因地面下沉每年都要加高堤坝;市区内的地下管道断裂也与地面沉降有关,而近几年,每逢雨季,太原市区内均发生几次严重积水,部分地段水深达0.5m以上,因此造成的(1)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2)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动态与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监测。(3)及时防患和治理地面沉降灾害。(责任编辑:刘翠玲)───────────────第一作者简介:闫冬梅,女,1976年8月生,1995年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助理工程师,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160号,030024.CompendiumoftheLandSubsidenceinTaiyuanCityYAN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