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室名称中医药眼病防治与视功能保护重点实验室所属学院临床医学院实验室级别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得时间2008实验室主任段俊国具体地址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联系人路雪婧联系电话87760787E-mailxgl214@126.com实验室基本情况成都中医药大学视觉生理实验室创建于1978年,建立初期主要通过提供模型和简单的眼科检查设备,为中医眼科教学实验服务。1989年建立了全国中医系统第一个视觉电生理实验室并率先实现了结合临床的中医眼科实验教学,同时在眼与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开展了眼与十二经脉关系及其视觉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针刺影响视觉功能的机制及作用途径和部位的研究等科研工作,为中医眼科传统基础理论提供了客观的实验依据;先后开展了中药复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机理的研究、中药提取物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等多项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分别得到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及教育部等资助;先后在实验室内建立了十余种疾病动物模型、多种细胞培养模型,并开展了视觉相关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建设过程中,实验室一直注重将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学科基础理论和诊疗技术的创新提供平台和依据。1999年实验室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2001年成为四川省中医眼病重点研究室,2003年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5年成为财政部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2007年成为财政部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08年成为四川省中医药眼病防治及视功能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视功能保护重点研究室。至今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极具特色、优势突出、充满活力、引领前沿、不断创新并与国际接轨的中医药行业特色科研实验室,成为引领我国中医眼科专业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学术交流的龙头主导和前沿阵地,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共24人。其中专职研究和技术人员6名(博士3名、硕士1名、专科2名),兼职研究人员16名,流动硕博士研究生20名。教授10人,副教授6人,中级5人,初级3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人,本科及其他11人;博士导师7人,硕士导师5人。研究方向,功能:本实验室综合分析本学科领域研究和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优势,经学术委员会和院校及国家重点学科等各级评审论证,确定了以中医药防治眼底病及其机理的研究、中医药视功能保护研究、视觉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为本实验室的三大研究方向,并结合本实验室特点和技术优势,确定眼科临床研究技术、眼科基础实验技术、眼科数据分析共享技术为实验室的主要技术研究方向,多年来一直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眼科临床研究技术中医眼科学作为临床学科,临床是所有研究的起点和目标,因此,围绕中医药防治眼底病、中医药视功能保护两大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全面开展眼科临床技术研究,重点深入眼底影像评价技术、视功能评价技术、全视野评价技术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引进,为主要研究方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眼科基础实验技术视觉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中医药防治眼病的机理研究是眼科基础研究的热点,实验室在这一方向的研究活跃,着力于眼科视觉损害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最新基础实验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建立了以眼病模型、细胞培养、细胞组织电生理、分子免疫技术为核心的,从细胞-组织-整体的中医药作用机理研究立体新模式。眼科数据分析共享技术随着各种临床、基础研究技术的日益电子化,海量数据的储存、分析和共享需求日益凸显,优越的数据分析共享平台将使各项研究如虎添翼,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科学性,有利于数据的深度挖掘,因此本实验室致力于数据分析共享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数据中心,由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为各项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拓展平台。承担的课题,所获奖励多年来,实验室专兼职人员主持科研课题累计81项。国家级课题18项,部省级课题41项,厅局级及其它课题3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子课题2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2项、十五攻关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财政部行业专项1项、教育部课题5项、国家新药基金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0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四川省科技厅课题11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10项,科研经费共计2963.2万元。共有13项成果获得28项科技奖励,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1人次。主编教材8部,副主编2部,其中2部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审教材1部,出版专著9部,申请专利3项,获得专利1项。人才培养2001年以来,以实验室主要技术为支撑培养研究生122人(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