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营改增”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深度剖析.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营改增”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深度剖析.doc

对“营改增”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深度剖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对“营改增”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深度剖析对“营改增”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深度剖析摘要:从宏观角度看,“营改增”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关键词:“营改增”;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94-02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自2012年8月1日起,又将“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微观角度看,“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从宏观角度看,“营改增”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营改增”的微观作用便于理解,但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宏观意义并非人人清楚。一、“营改增”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结构。按照三次产业理论,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低是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仅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甚至还落后于低收入国家。这与我国人均GDP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三次产业比重极不相称。而与第三产业比重相反的是,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同样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后果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和低就业。而且,经济发展越快,能耗越多,污染越重。因此,我国国民经济要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目前营业税的纳税人都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多数企业是营业税的纳税人。而且营业税存在重复纳税,三次产业内部分工越细,重复征税就严重。由于“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微观作用,因而可以推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三次产业内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二、“营改增”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只有这三驾马车协调拉动,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长期不足。表2显示,2010年我国的投资率要比消费率高6.8个百分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美国的投资率不到我国的1/3,日本的投资率不到我国的1/2;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巴西,其投资率也比我国低很多;即使经济发展水平不及我国的越南,投资率也比我国要低。同年,我国的消费率只有美国的1/2左右,与日本、印度、巴西和越南相比,要低20多个百分点。再从表3来看,1985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85年的85.5%下降到2010年的36.8%。2010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比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高出17.2个百分点。消费率长期偏低,甚至不断下降,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使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代价;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也已经让我们领教了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的缺陷。因此,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由于“营改增”能够降低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营改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对服务的消费成本,起到扩大人们对服务需求的重要作用。“营改增”可以为拉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拉动助一臂之力。三、“营改增”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众所周知,我国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以来,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项目收支长期顺差(见表4),因而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但表4的数据告诉我们,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货物贸易顺差造成的,而服务贸易却是长期的逆差。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已经达到552亿美元,相当于同年货物贸易顺差的1/5,接近2001年服务贸易逆差的10倍。美国的经常项目状况与我国正好相反。表5显示,2001―2011年,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主要是货物贸易逆差形成的,同时期服务贸易却是长期顺差,而且服务贸易的顺差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