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血清谷草转氨酶极度升高的病因学调查盛颖宗春华陈湄王秀玲张健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存在于肝脏、心肌、骨骼肌、肾、脑等组织。血清AST水平升高对肝脏疾病是较特异的。已有文献阐述血清AST极度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几乎均提示肝细胞病毒性或中毒性坏死[1],而且其发生率极低。但近期有关文献报道:英国临床血清AST升高的发生率并不十分少见,且其病因学调查结果认为:最常见的病因是肝损伤[2]。本文旨在对本院患者血清AST极度升高的发生率、病因与之相关的死亡率以及血AST/ALT比值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1995年12月~1996年12月门诊及住院所有检查肝功能患者26024例。从中筛选血清AST≥630U/L。对凡是血清AST≥630U/L者,进行临床情况评定及病因分析。血清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测定在我院生化室进行,在37°C室温下采用Beckman公司SynchronClinicSystemCX型速率法测定血清ALT、AST。血清AST正常范围为10~42U/L。结果26024例患者中,血清AST≥630U/L者有58例,其发生率为22.29‰。血清AST≥3000U/L者,仅4例,其发生率为0.1537‰,较Johnson等人报道的2‰发生率低。血清AST极度升高各种病因所占比例及死亡率,见表1。从表1中可见血清AST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低血压(43.10%),其次为呼吸衰竭(17.21%),心力衰竭(15.52%),病毒性肝炎(13.79%)。死亡率最高为急性低血压(84%)。总死亡率为58.62%。急性低血压致血清AST显著升高的死亡率(84%)显著高于总死亡率(P<0.05)。表1血清AST显著升高(≥630U/L)病因及死亡率病因病例数死亡例数死亡率急性低血压252184%(外科手术后13、大面积心肌梗塞8、感染(败血症)3、其他原因1)呼吸衰竭10440%病毒性肝炎乙型6466.6%丙型2肝转移性肿瘤21心力衰竭9333.3%肾功能衰竭21不明原因20总计583458.62%从表2可见,血AST≥630U/L的58例中,AST/ALT≥1组死亡率(91.30%)显著高于AST/ALT<1组(37.14%,P<0.001)。AST/ALT≥1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总死亡率(P<0.01)。表2AST比值与死亡率关系(例)死亡人数未死亡人数合计死亡率AST/ALT≥12122391.30%AST/ALT<113223537.14%合计34245858.62%讨论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及胞浆内,以线粒体为多,是肝细胞蛋白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酶。血清AST能较好评估肝病。目前Bass等认为,血清AST升高超过正常值15倍的发生率极低,且其升高的主要原因为肝炎。但本文结果为2.22‰,并不十分少见,且其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急性低血压(43.10%),并非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13.79%)。已有文章报道肝小叶中央坏死伴血清AST升高超过正常值20倍与肝细胞低氧缺血有关[3~5]。急性低血压所致血清AST极度升高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总死亡率(P<0.05),该结果与Johnson等结果一致,与Bass等所述结果不一致。但本次观察的血清AST≥3000U/L者仅4例,其发生率为0.1537‰,远较Johnson等[2]结果(2‰)低。这可能与人种及流行病学因素差别有关。此外,Weisiger陈述:由于肝ALT是胞浆酶,而AST大多隐藏于线粒体中,AST/ALT比值通常表示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若血清AST/ALT≥1提示肝细胞损伤严重。但对二者的死亡率未做统计学估计。本文将58例血清AST升高超过正常值15倍的患者分为AST/ALT≥1及AST/ALT<1两组。结果显示,AST/ALT≥1组死亡率明显高于AST/ALT<1组(P<0.001)。综上所述,血清AST升高超过正常值15倍时不仅仅考虑病毒性肝炎原因,而应更多考虑肝脏血供状态。同时AST/ALT比值对评估肝细胞坏死程度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参考文献[1].BassNM,VandgkeRW.Laboratorytestsinliverdisease.In:AndreoliTE,BennettJC,CarpenterCCJ.etal,eds.CeilEssentialsofMedicine.3rded.PhiladephiaWBSarnders.1993,198-199.[2].JohnsonRD,MichaelL,ConnerD,etal.ExtermeSerumElevationsofAspartatAminotransferase.AmJGastroenterology,1995,90:1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