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思维形成过程解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英语思维形成过程解析.doc

英语思维形成过程解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英语思维形成过程解析磨耳朵可以听原版儿歌、可以看动画片也可以听读故事。但是不论哪种方式,开始一定是听不懂的。于是有妈妈问,听不懂听着有什么用?这不是无效输入吗?成人英语学习中,确实有无效输入这种说法。也因此,比较流行的成人英语学习模式是,要先把单词弄懂,然后把句型弄懂。这样才敢开始听。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自下而上的听力练习方式。不过问题是,我们这些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人,每个单词都认识,句型也都知道,但是把他们放在一起还是听不懂。而如果我们分析婴儿语言的发展过程,会发现,我们在和婴儿交流时,并没有抱着要他们一定听懂的念头和他们说话。他们所听到的语言,也绝对是成句成段的为主。也许他们刚开始能说出的话是一个个单字或者词,但是,在能说话之前,他们一定是理解了很多完整的语言含义的。婴儿在没有任何语言帮助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理解语言呢?国外有研究称,语言是条件反射(Conditionalreflex)。人的大脑有左右脑之分,右脑负责图像,左脑负责语言。婴儿在最初听到语音时,都会和当时的图像(场景)结合起来,以至于将图像和声音合在一起。这个图像被称为“MIF”(mentalimageflash)。这个图像并不一定就是简单的一个名词或者是动作,而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场景。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把场景和语音相对应(对应的不仅仅是单词完全可以是一个长句子),经过多次的重复之后,以至于一提到这些语音大脑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出现这些场景,同时这些场景一出现,口中不自觉地就会发出相对应的语音。最初这个图像可能是有具象的物,也可能肢体动作,还可能是一些复杂语言描述出来的场景。具象的物一般就通过看图说话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对应来实现,一般婴儿期的看图说话类图书都属于此类对应。而肢体动作,国外有一种教学法方法叫TotalPhysicalResponse(T.P.R)体现的就是此类对应。这种教学方法国内近些年也很推崇。但是能具体到肢体动作的单词还是范围比较窄的。如果我们据此得出结论,一定要先输入以上的单词和短句才能解决理解问题的话,那么就又回到了老路上来。大家一直关注英语思维,实际上英语思维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积累足够多的与语音信号结合的场景和画面。理解这些语音先是通过理解画面来进行的,甚至可以说,先是理解了画面的含义,同时记住了这些语音和这个画面结合。通过一幅幅画面记住并理解了这些语音信号的含义。然后,当现实生活中发现需要输出的场景和大脑中积累的语音信号相吻合时,这些语音类似于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这是最初的理解过程。此后,积累的越来越复杂,大脑把这些复杂的内容交叉重组,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结果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内容来输出。因此说,英语思维是英语流利表达的基础。而英语思维的前提一定是有足够丰富完整的语音信号和场景积累。鉴于此,我们如何解决最初听不懂的问题?方法不是先把每个单词句型抠明白,而是先积累场景。我一直说,积累1000个场景的人表达能力一定比100个场景好。如果对某类场景没有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一样会有说不出来的时候。比如安妮,因为家庭中的语言是中文,所以对于厨房一类的英文表达她就很多不知道。反过来看很多海外华人家庭,家庭中的语言都是中文,为何孩子最后中文还是提高困难?关键在于他所掌握的场景有空缺,书面语言或者社会化的语言这些都不是家庭口语交流能提供的。所以积累不同类型的语言,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任何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