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精品多篇)编辑: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角形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能将三角形组合拼贴成各种图形,并添画成各种物体。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3、巩固复习三角形的特征。和使用浆糊的方法。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三角形每组若干;浆糊每组一盘;棉签每组若干支;水彩笔,图画纸人手一份。教师作品若干。活动过程:1、出示一个拟人大三角形,引导幼儿想象三角型的特点,像什么。幼儿边说,教师边用三角形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并进行添画。让幼儿感受图形的变化。引起幼儿对拼贴画的兴趣。2、欣赏教师用三角形拼贴的作品。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发现可以使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多片三角形进行拼贴。并通过添画是画面更生动。3、介绍材料。重点在三角形的颜色大小。4、请小朋友们进行活动,重点讲解示范抹奖糊,贴三角形的方法(让幼儿先想一想要拼贴什么。再进行操作。)5、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可将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进行组合添画。6、展示幼儿作品。可请个别幼儿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适当的提出建议。《三角形》教案篇二三角形分类内容:三角形分类课时:1教学准备:剪刀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基本教学过程:一、一、创设情境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学生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概念。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悟,效果比较好。6、交流成功经验。三、巩固与应用1、第1题。2、猜三角形。3、画三角形。(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四、总结,拓展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拓展:维恩图。三角形内角和课时:1教学准备:三角形、量角器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3、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基本教学过程:一、一、创设问题情境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2、你发现了什么?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三、巩固与应用1、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试一试。2、练一练1。3、第2题。4、实践活动。四、总结与拓展。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教学反思:一开始上课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测量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接近180度。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时有误差。接下来通过撕拼、折叠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学生记忆深刻。“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案简要提示:本课教学内容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本课是在对三角形直观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归纳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