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配套习题:第四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是你****芹呀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配套习题:第四章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WORD版含解析.docx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配套习题:第四章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WORD版含解析.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课时过关·能力提升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2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第2题,盐碱化的直接原因为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答案:1.D2.B据人民网2018年8月31日消息,青海省近日取消了三家景区的A级资质,而这三家景区被取消A级资质的原因是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上述三家景区原有的停车场、栈道、标识牌等设施均已拆除完毕。据此完成第3~5题。3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已日益恶化。主要问题是()①草地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②土地沙漠化严重③水土流失加剧④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⑤冰川退缩、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减少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问题严重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4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会不变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5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使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解析:第3题,三江源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是草场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化、鼠虫害肆虐、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导致冰川退缩、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减少。第4题,由于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河流流量减少、流程缩短;由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原来的面貌。第5题,三江源地区不适合树木的生长,不能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停止经济建设是绝对不可能的。要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就要减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积极发展经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部分牧民由从事牧业转为其他产业,可以减轻人类活动对草地资源的压力,是切实可行的措施。答案:3.D4.D5.B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被称为“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据此完成第6~7题。6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A.旱涝、伏旱等气象气候灾害时常发生B.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资源量少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7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要使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A.人口迁移问题B.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C.育林区的管理问题D.农民的耕地问题解析:第6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致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第7题,农民毁林主要是为了获得生活能源,因此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措施。答案:6.D7.B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第8~9题。8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9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第8题,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本区气候干旱,夏季蒸发旺盛,最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第9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甲地位于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对其没有影响,故A错;乙地可能出现盐碱化现象,故B错;丙、丁地位于下游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减少退化,产生荒漠化,故C正确,D错误。答案:8.D9.C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完成第10~11题。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km2年降水量mm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每公顷产量kg粮食总产量108kg199919333420381030751.025200910478350423522500.975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