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docx
上传人:茂学****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docx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知识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掌握必修三的历史内容时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一、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二、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第三,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二、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B.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C.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D.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E.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F.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三、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1.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2.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高中历史必修3常考知识一、书法艺术1、汉字起源和演变: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书法艺术发展1、秦汉小篆、隶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二、绘画艺术1、起源:新石器时代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造法度,雍容华贵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木刻版画、年画等7、民间绘画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