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知识 专题0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春波****公主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知识 专题0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x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知识专题0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0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知识划重点★词语的运用主要考虑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准确把握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②仔细了解词语语义轻重、范围大小、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特定指向;③辨析词语在语境中的语法搭配、整体语义等方面的问题。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主要包括成语(水落石出、叶公好龙)、惯用语(乱弹琴、开绿灯)、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芝麻开花———节节高)、谚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格言(知识就是力量)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同时,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考点1实词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理解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同中求异,能够精细地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1)抓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2)抓词义的侧重点。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3)把握词义的范围大小。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1)感情色彩: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中性词,既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2)语体色彩: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上,如“调解”和“斡旋”都有消除纠纷的意思,但前者用于日常口语中,指劝说双方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活动;后者是外交辞令,常用于重大的国际争端,是书面语体。(3)谦敬色彩:如“令尊”是敬辞,称对方的父亲。“家父”是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3.从语法方面来辨析。(1)搭配对象: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2)语法功能:看词性、句法等。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考点2虚词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1.从虚词语法功能辨析。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句中的“偶然”是形容词,用来形容“写写诗”显然不妥,应换用表示“间或”“有时”之意的副词“偶尔”。即便词性一样,有些词在句法上仍有区别,如“何况”“况.且”都是副词,但“何况”多用于问句中2.从虚词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3.从虚词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有“也……也……”“不是……而是……”“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表递进关系的有“不……而且……”“不仅……还……”“连……也……”“尚且……何况……”等;表选择关系的有“不是……就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是……还是……”等;表转折关系的有“虽然……但是……”“尽管……却……”等;表条件关系的有“只要……”“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是……等;表假设关系的有“如果……”“即使……也……”等等。4.从虚词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表示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一般表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5.从虚词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考点3成语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应做到三点:一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二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三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避免望文生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