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课堂与智慧同行(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陈忠电话:13668445073小学)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出类拔萃,既能成人又能成才。能有这个愿望,绝不仅仅是出于教师的良心,更多的是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而这责任,不单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脚踏实地,将责任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责任的实现是需要土壤的,而这个土壤,便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身为教师,我们的主战场就在课堂。离开了课堂,我们的一切目标,一切责任,一切理想都如空中楼阁。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教授说过:“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师,即使在破庙里,也能办成一流的学校。”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举足轻重.教师要站稳课堂,赢得学生的和谐成长。而要站稳课堂,则需要教师精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具有强大执行力的教师,而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教师就得充满智慧。我们常看到那些专家和名师的课堂精彩频现,一切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又那么独到得体。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他在备《长想思》时,将短短的36个字化作了繁华如三千东流水的课程资源,也正是他“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才使得课堂精彩的生成毕现,成为一名充满专业活力的教师。追寻智慧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智慧,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永远不懈的追求。我们不可否认,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发展的双赢,皆缘于交谈、交往与交流,而这个过程,就是生命与智慧碰撞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生命增添活力,学生的学习生命增加厚度,生命之花在课堂上艳丽地开放。智慧的课堂需要以爱为根基。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热爱学生。”也有人说,“爱学生,就要争取学生热爱你教的学科。”课堂智慧的增长需要以对学生的热爱为核心。而爱的外在表现就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对学生有爱,那么,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一个行为背后的根源,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智慧的课堂也是学生人格完善的基点。学生的成长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而是着重看学生的人格是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课堂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杀人机器,那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的教育是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人.所以,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课堂如一汪活水,让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净化,得到升华。在一堂数学练习课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说说你们家中是怎样节约用水的?”有的孩子说是用淘菜水或洗碗水冲厕所,进行资源再利用;也有的孩子脱口而出——“我们家的水龙头是一点一点的滴的。”诚然,就家庭与个人而言,这不失为节约用水的一种好办法,但这样做往往损害的是集体与他人的利益,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是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看待事物就不够准确和全面。于是,我再追问了一个问题:“一点一点地滴,自家的水表肯定不转,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那么,小区的总表转不转呢?总表转了,而每家每户的表又没有转,那么,自来水厂找谁收钱呢?”这个问题,不需要答案,同学们听完后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做是在损人利己。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人格上更需要融入这样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智慧的课堂也是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成长的沃土。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的现代教学观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人,而是培养出各具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现实状况,循着他们的起点、特点、优点去施教,让他们亲历课堂智慧的探险,亲历自我的成长过程。如我在给学生讲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时,很多孩子都喜欢见多识广的小鸟,这也很符合老师的意愿,但也有几个孩子却觉得坐在井底的青蛙并不讨厌.我并没责备这些孩子,反而夸他们的看法与众不同,并鼓励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青蛙坐在井底,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的天.它没有说假话,很诚实.”——“青蛙可能是在捉害虫时,不小心掉进了井底的,真勇敢!”——“为了能让青蛙捉到更多的害虫,我们应该想办法把它救上来.”……是啊,小孩子不可能不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出发去解读课文、认识世界.理想的智慧课堂又怎能离开生活去强行灌输.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点拨:“可青蛙如果被我们救出了井口,它还会只看见井口那么大块天吗?”“不会,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啦!”孩子们用小鸟的话齐声回答.“所以,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尽量站得高,看得全面才行.”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则寓言的深刻道理.智慧的课堂更应关注学生学法的形成。在学生的一生中,他们的课堂学习时间是很短暂的,但是,他们离开课堂以后,还得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他们的终身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应该说,好的学习方法不是我们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他们自己去获得的。因此,智慧的课堂更应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亲历,去实践,去感悟,去总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