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案例:摸准学生的心理,教育才能有实效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梁月红案例描述:11月2日这天中午12点40分左右,我、王校长以及数学科组长邓老师三人一边吃饭,一边商谈如何更进一步开展“有效教学”科研活动的事项。突然,体育科的李老师急匆匆地牵着一个学生走进教导处,诉苦说该生又故意捣乱,影响同学午睡,还不听老师的再三劝告。我和王校长叫李老师先去管理学生,让她把“调皮崽”留给我们教育。我先打量了一下该学生,只见他的嘴角还留有菜汁的痕迹,脸上露出一副不满与毫不在乎的神情,右手在不断地晃动拎在手上的一个水瓶,身体似乎不能站直……我试探着问那学生叫什么名字,他不回答我,我叫他先坐下来,他好象没有听见我的话。王校长说:“他想站就让他站着吧,我们先谈我们的工作。”我们三人继续谈学校科研的事,似乎忘记还有一个学生在我们身边,而实际上我们三人都在关注那学生的一切行动。我发现,他只是站了不大一会儿,就自主地走到教导处的门口旁坐到一张凳子上。再过了一会儿,他走到教导处中间那排柜子旁翻阅起摆放在上面的《感动童心的108个故事》来。看了一阵子书后,他拎起水瓶到饮水机上装水喝,他边走边喝,不知怎么的就来到我身旁坐了下来。此时,我们三个的商谈也正巧结束了……王校长叫那学生把凳子移到靠她近一点的地方,他不太情愿,王校长再强调了一句:“你想我理你,你就听我的话。”他终于移动了凳子,面对着王校长坐直了身子。王校长与那小男孩开始谈话了,我起身走开了一阵子,当我再走过去想加入他们的谈话时,却听到王校长交代他“回课室去的时候不要吵醒同学们的叮嘱”,再看看那男孩,脸上是一副喜悦的表情……那男孩走了,我表示不解地问王校长“怎么这么快就讲通他了”?王校长回答我说:“我早就认识那男孩,他是个很机灵的孩子。他的家庭挺特殊,爸爸在外地做生意,妈妈也忙着谋生而很少理他,他喜欢耍脾气,喜欢故意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我刚才也先故意把他‘晾在一边’,让他冷却冷却,慢慢地,他觉得我们不会买他的帐,他倒觉得没有瘾头了,所以他就主动坐到我们身边,其实他早知道自己‘理亏’,就待我们‘点一点’就行了。”听了王校长的一席话,我情不自禁地说:“您真不愧为心理学专家!”案例反思:“先故意把他‘晾在一边’,让他‘冷却冷却’,然后只待‘点一点’就行了”,这是多么巧妙而有效的方法啊,这方法我也不知用过多少次了,我习惯称为“放进冰箱冷却法”,每一次我用这方法也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今天我又看到用这方法的成功,我不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摸准学生的心理,捕捉教育的契机,教育才会有实效!是呀,有时候教而无效,是因为没有找准教育的突破口,没有捕捉教育的契机!试看我们有些时候,老师自己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了,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此时此刻,是该责骂学生的不领情呢,还是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机智呢?记得自己还是踌躇满怀的大学毕业生那年,刚从自己读书的校园转入工作的校园,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值,当见到学生出现某些“越轨的”或出呼自己意料的行为时,往往容易冲动,情不自禁地给予一些“不合时宜”的教育,结果是把自己气坏了,把学生也吓得离自己越来越远了……王校长之所以采取让学生“先站一站”的方法,是因为他几次接触小磊同学,了解了他的喜好,知道他平时故意捣蛋是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可以说王校长是捉摸准了小磊的心理,觉得在他正想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又故意不愿答理别人的时候,老师也故意不去理他,故意冷落他,既迎合他当时的情绪,又让他有自我调节和反思的时间,即使他不反思,依他的个性,看见别人‘不理’自己,他就会主动来理别人了。事实正是这样,他后来是主动凑过来坐到了老师的身边,此时老师同他讲道理时,他又怎么会不接受呢?摸准学生的心理,捕捉教育的契机,说起来是那么容易,做起来又是如此的不容易啊!要摸准学生的心理,老师自己必须懂得一定的心理学,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懂得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准确洞察并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这项教育的“基本功”,不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磨练才能“长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