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概述病原学一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兼性细胞内寄生。根据储存宿主、生化、代谢和免疫学的差异分类,布鲁菌属至少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牛种(流产布鲁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绵羊附睾种(B.ovis)及沙林鼠种(B.neotomae),其中前四种对人类致病,其致病力有所差异,近年来不断发现新的生物种。布鲁菌含20余种蛋白抗原和脂多糖,其中脂多糖在致病中起重要作用。该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生存数月,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对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和化学消毒剂敏感,湿热60℃或紫外线照射20分钟即死亡。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三)人群易感性该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鲁菌病超过50万例。我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大规模防治,使发病率显著降低,但自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布鲁菌病成为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016年报告47139例,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等牧区。变化趋势体现为由牧区向半牧半农区甚至农区转化,聚集暴发向散在发病转化。每年该病高峰位于春夏之间,与动物产仔季节有关。我国主要以牛种菌和羊种菌为主要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二)病理临床表现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并发症与后遗症传染病学(第9版)诊断和鉴别诊断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治疗与预后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传染病学(第9版)预防传染病学(第9版)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