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可编辑课件第二部分.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可编辑课件第二部分.ppt

2012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可编辑课件第二部分.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所谓排除法,就是根据题干限定的范围,排除一些不正确或是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最终得到答案。用排除法解题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本质。另外,在做题时必须慎重,仔细审查备选项,认真辨别干扰词,严防被改头换面的文字表述迷惑、蒙蔽;要去伪存真,溯本求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样才能得出正确选项。排除法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类:(1)排“误”法。有的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或是不准确,或是不符合史实,或是以偏概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除,以缩小思考范围。(2)排“正”法。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适用排“正”法,把说法正确的排除掉即可。(3)排“异”法。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做此类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通过仔细甄别,把这些相异的选项排除掉。(4)混“排”法。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有时候用一种方法很难确定答案,这就需要混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排除法才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学生做题正确率也会随之大幅提高。[例]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体”指中国的封建制度B.材料中提到的“用”指西方的先进技术C.郑观应批判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D.郑观应主张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解析]此题可以用排正法进行解答。材料中提到的“用”显然是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等就是例证),故B说法正确,可排除;“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显然是在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说法正确,可排除;材料体现了郑观应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愿望,D说法正确,可排除。而A的说法显然与材料不符合,材料中提到的“体”应该指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1.和谐是中国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下列事件不能体现“和谐”理念的是()A.英国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B.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福利政策C.胡锦涛主席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D.温家宝总理赴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解析:此题可以用排正法进行解答。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这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不属于“和谐”理念;福利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社会的和谐;胡锦涛主席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体现了世界的“和谐”理念;温家宝总理赴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2.2010年2月17日新华网刊登《达沃斯:5天的思想碰撞》一文,指出:“参加论坛(2010年冬季达沃斯论坛)的有2500人,就有25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追求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B.霸权主义盛行C.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D.世界局势动荡加剧解析:解本题可用排误法。该题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2010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不追求达成一致”“追求……思想碰撞”体现了各种力量的制衡,是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反映,故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3.各民族都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开创的制度是()①中央集权制度②行省制度③改土归流④八旗制度A.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①解析:此题属于反向选择题,用排除法解答。可以从“属于”角度作正向排除: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开创的制度,八旗制度是满族建立的清朝开创的制度,故②④排除。也可以从“不属于”的角度直接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开创的,“改土归流”是从明朝开始实行的,而秦朝和明朝都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4.马克思这样评价圈地运动:“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这段话揭示了()①圈地运动缺乏进步性②圈地运动“羊吃人”的残暴性③圈地运动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④圈地运动推动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解析:解此题用排误法。①否定了圈地运动本身的进步性,显然不对;③表达的意思与材料阐述的意思相反,也应排除。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