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的反思.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语文课改的反思.doc

小学语文课改的反思.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改,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这两年里,我更多的是在学习中成长。回顾这两年的教学历程,从课堂上毫无章法、毛手毛脚,到熟练技巧、闲庭信步,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汗水和泪水。然而更多的是师傅的教诲,和我对语文教学的深深思考。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我的课堂,不再只光有年轻人的热情,更多的是走向一种成熟与稳重。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然对新生事物有无限的探索欲望。所以,我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也有切身的感受。我切实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老师们尽其所能的去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应用,真正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明显的感到一些不解和困惑。一、不能正确的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这两方面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然而人文性在教材中的取向更明显一些!但语言的本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那么,语文学习的基本作用是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交流的需要,学生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和思维。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人文性重在感悟,工具性重在练习。许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突出人文性,一味的感悟。而课后,为了应付考试,则大量补充习题,以实现工具性。这样的走极端,加重了语文的教学负担。所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最大困惑。二、过分强调与注重个性,而导致价值标准的缺失。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但是,由于学生的学识尚浅,阅历不足,价值观还没有确立,在感悟文章的时候,只能停留在表面,有时候理解还会有偏差。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教会方法,注重引导。然而在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个性,对应于学生的感悟,我们似乎只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生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我们在放任学生,有时候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过分强调个性也是课改的一种弊端。所以,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悟的时候,我们虽然不能硬性地去“牵”,但在“珍视学生质疑火花”的同时,要否定学生的错误的观点,并要恰当的引导,不能为了追求多元化的理解而忽略了正确的标准,让学生信口胡说。怎样教会学生阅读和审美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三、在阅读教学中,过分注重感悟,而导致文本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在文学方面收获甚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很多老师一节课都在感悟,文本还没有理解透彻就牵引到别处去了。让学生感悟道理、感悟人生。有时候真觉得跟德育课没有什么两样,缺乏了语文的厚重感和语言的魅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最为重要。文本作为语言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使用用语言这一工具的媒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词汇、句式。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分析和感悟进行协调,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独断改进和探索的。四、对于评价,这也是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现在,对学生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都是以最后的考试成绩来决定。面对考试,我们又不得不回到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里面,什么人文都抛之脑后,所以,考试制度不改革,要实现语文课改的进步是步履维艰的。因此,课改,是任重道远的。对于课改,我还是很有信心的。任何革命都是在反复与反思中进行。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对策。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计。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点和以上三个维度是密不可分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今后教改的核心,又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三根支柱,要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让课堂充满活力,以此为导向。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要做到: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味前提;以发展思维和情感渗透为中心,以多向结合为原则,以研究性学习为过程,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各种形式的读。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读,是语文学科的本色所在,其他任何的感性的媒体无法取代文字的基本属性与功能。就语文教学来讲,有以下几种读的方式需引起重视,如默读、朗读、赏读、品读、研读、背景式阅读、对比式阅读等,在运用中各有不同的效果,如背景式的阅读,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可以读文知人,从对人的生平经历中去了解词作的主旨,去体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