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培训课件.ppt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女,63岁,活动后胸闷5年,加重20天。CAG示:LAD偏心性狭窄(80%).概说——概念概说——沿革概说——沿革概说——沿革主要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它——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支、阻塞性肺气肿、食管炎、慢性胃炎以及某些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也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二)饮食失调《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三)情志失调《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四)劳倦内伤脾气虚弱生化乏源心脉失养劳伤心肾胸阳失展血行涩滞阴寒内侵(五)年迈体虚1.年龄:年老肾虚2.禀赋:素质不强3.肥胖:气虚痰盛4.性格:久坐少动气机升降不利胸阳不展病因病机——病机病因病机——病机病因病机——病机病因病机——病机病因病机——病机病因病机——病机病因病机——病机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重,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1.胸痹与悬饮悬饮、胸痹均有胸痛,特别是包裹性胸水,与胸痹易混淆。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亦有体征: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叩诊吃不开浊音,喜卧患侧。2.胸痹与胃脘痛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其病变部位、疼痛性质、特征、预后等均不同,结合现代理化检查,对鉴别有一定帮助。3.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1.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负荷试验(饱餐试验、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动态心电图鉴测观。2.胸痛的鉴别诊断(一)辨虚实本虚——脏气功能不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气滞、痰浊、血瘀、寒凝(二)标实辨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偏盛气滞——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痰浊——胸中闷塞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阴寒——胸痛如绞,受寒易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血瘀——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三)本虚辨阴阳气血的亏虚心气不足——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心阳不振——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气阴两虚——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四)辨病情轻重辨证论治——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证治分类(二)辨证论治——证治分类(三)辨证论治——证治分类(四)胸痹心痛属急重症,但只要及时正确诊治,患者配合,一般能控制或缓解。若失治、误治,或失于调摄,病情进展,瘀血闭阻心脉,心胸卒然大痛,出现真心痛危候,预后不佳,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但及时正确救治,仍可转危为安;若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尤其在真心痛时,如不及时救治,甚则可致晕厥或卒死;若心肾阳衰,水饮凌心射肺,为重症合并症。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3.注意饮食调节,禁烟限酒: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5.加强护理及监护.1.临床特征: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2.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3.病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交互为患。4.辨证:分清标本虚实,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5.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实证宜用活血化瘀,辛温散寒,泄浊豁痰,宣通心阳等法;虚证宜以补养扶正为主,益气通脉,滋阴益肾,益气温阳等法。(一)临床气滞、阴寒、痰浊、血瘀常兼夹互见,尤其是痰瘀互结比较多见,临证当注意辨别;(二)辨明虚实,分清标本,发时多从标治,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