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之化学实验操作的组编文本泉州市城东中学专题一第一单元:中和热的测定实验(P6)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验原理:利用能量守恒,由测定中和反应前后液体的温度变化及相关热容、液体的质量折算成中和热。实验用品:简易量热计(大于100mL)、量筒(50mL)、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盐酸、0.50mol/LNaOH溶液。实验步骤:请按下列操作步骤用相关用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1)用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简易量热计中,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t1)。(2)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0mol/L氢氧化钠溶液,测量并记录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t2)。(3)将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倒入盛有盐酸的简易量热计中,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不断搅拌,观察温度计的温度变化,准确读出并记录反应体系的最高温度(t3)。中和反应前盐酸温度t1/℃中和反应前NaOH溶液温度t2/℃完全中和后溶液的最高温度t3/℃实验记录:实验假设:假设溶液的比热和水的比热相等,溶液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等,忽略量热计的比热。[水的比热:4.18J/(g℃),水的密度为1g/mL]结果处理:取2-3次平行实验的温度变化的平均值,按下列算式计算出结果:△H=C×△t×10-3/0.025[kJ·mol-1]△t=t3-(t1+t2)/2[℃]C=(VHCl·ρHCl+VNaOH·ρNaOH)×4.18[J·℃-1]专题一第二单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P12)[实验1]锌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目的:了解一般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实验原理:锌与硫酸铜溶液接触,发生自发的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也为放热反应。实验用品:小烧杯(100mL)、1.0mol/LCuSO4溶液、锌粉、温度计等。实验步骤: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CuSO4溶液30mL,再加入适量锌粉,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实验记录:温度计读数增大。实验结论:锌和硫酸铜反应为自发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实验2]锌铜原电池的重构实验实验目的: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加深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的认识。实验原理:将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两个半反应,再经导线和盐桥的连接形成了原电池,并实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用品:两只烧杯(100mL)、导线、盐桥(含有KCl饱和溶液的琼脂,离子在盐桥中能移动)、电流计、锌片、铜片、1.0mol/LCuSO4溶液、1.0mol/LZnSO4溶液。实验步骤:按右图组装好仪器,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mL1.0mol/LCuSO4溶液和30mL1.0mol/LZnSO4溶液,将连接导线和电流计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取出盐桥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电流计发生偏转,锌片逐渐溶解,铜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取出盐桥后无上述现象。实验结论: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半电池包括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两个隔离的半电池通过盐桥连接起来。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给出电子反之亦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路中有电流产生。专题一第二单元: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P18)实验名称: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目的:1.巩固、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2.练习电解操作。实验原理:氯化铜溶液通入直流电,氯化铜分解为铜和氯气。实验用品:U形管、两根石墨棒、氯化铜溶液、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直流电源(18V}、导线。实验步骤:如图所示,U形管中装有氯化铜溶液,插入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阳极附近,观察U形管内的现象和试纸颜色的变化。实验记录: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实验结论:氯化铜溶液通入直流电,氯化铜电解为铜和氯气,实现了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实验名称:电解饱和食盐水(P19)实验目的:1.巩固、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2.练习电解操作。3.认识电解原理的重要应用。实验原理:饱和食盐水通入直流电,可电解生成氢氧化钠、氢气、氧气。实验用品:100mL烧杯一只、一根石墨棒、一根铁钉、饱和食盐水、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直流电源(18V}、导线、电流计、U形管、滴酚酞试液。实验步骤:如图,在小烧杯(或U型管)里装入饱和食盐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将导线、铁钉、碳棒与电流表、电池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