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姓名:韦皓文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号:2009354143上课时间:周三11—13节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我国对外贸易背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国内市场繁荣活跃,外贸实现历史性跨越,吸收外资带来巨变,“走出去”战略初具规模。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历史按照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夕,国际贸易总量很少,劳动力和资本基本不流动,也没有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到世界贸易的过程中;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建立全面市场经济体系的开端,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开始将自身的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出来;第三阶段是1992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的一段时间,是中国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国际资金和技术开始全方位进军中国市场的肇始,“中国制造”在国外也如雨后春笋般急剧涌现出来,并表现出了这些商品共同的价位低、附加值低等特点;第四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的市场进一步深入开放,进一步对国际资金放松了限制,对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土地使用面积和使用效率,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放宽,以及海外投资的持续增加。这些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一步步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来。1950年,新中国的外贸总额只有11.3亿美元;2008年,外贸总额逾2.56万亿美元,是1949年—1978年总和的15倍,跃居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今年上半年我国超过德国,已成最大的出口国。贸易伙伴由1950年的十几个增至220多个,商品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为主,从“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迈进。图示为1993——2009我国外贸同比对比图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对外贸易所存在的大量问题。(注:目前中国虽然跻身于世界第七大贸易实体,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则显得人均贸易额或出口额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万的英国和法国1999年却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第四和第五位)。个人认为中国的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进程中还依旧存在着大量难以回避的问题。(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我国在进出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出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三)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四)我国对外贸易产权混乱(五)进出口行政审批繁杂,成本高(六)我国没有较充分的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去(七)没有做到充分吸引外资并消化吸收(八)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产品质量低下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将具体加以解释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法(一)取消或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由于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一些中小企业想出口产品但却受到政府的行政限制,由此而抑制了它们的出口动力和积极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调整行政政策,放宽外贸经营权的管制,是广大中小企业能自主经营进出口业务。其实在中小企业出口产品是要应对国际上的低价高质的产品竞争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它们竞争力的提高与实力的发展,从而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出口,增强我国的对外贸易实力与水平。在进口方面,我国进口关税很高,虽然加入WTO之后有所好转但无根本性改变,另外种种的进口配额以及进口免许证的存在致使在进口方面存在大量限制与管制。因此,政府应通过改革逐步放松进口种类的限制,放松进口方的限制,放松进口数量的限制,实现进口的自由化。(二)众所周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较短,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产品价格较高质量较差,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并不能与大型跨国企业相抗衡,一些企业甚至是为了创汇而出口,并没有做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鉴于此种情况,首先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应做到带头示范作用,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作用,提高出口原动力。其次,政府应调整完善好税制,避免一些出口套税的企业有利可图。(三)我国虽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创造大国,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低。根据郎咸平教授提出的“产业链6+1理论”,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而我国恰恰处在最低级的加工制造上。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贸易地位必须从国内的产业链环节入手,发展后6大环节,减少对制造环节的依赖,增强我国民族工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