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护理--医学课件.ppt
上传人:一只****呀淑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护理--医学课件.ppt

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护理--医学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护理药物从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甚至影响给药,引导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有的将会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1、输液外渗的机理静脉输液外渗的病因主要引起有以下四个方面:各种药物引起输液外渗的机理其主要环节如下图:抗肿瘤药物或细胞毒性药物外渗除引起局部水肿,影响血液循环和液体外流外,还有一些特殊表现:抗肿瘤药物在组织内能持续停留(初期症状出现后,5个月仍可发现组织内的药物),抗肿瘤药与DNA结合,使坏死组织较难自愈;从组织学检查而言:电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的慢性损害,细胞内空洞形成,线粒体肿大及一种特异的粗糙的网状结构形成,光镜下可见炎性细胞相对减少,不象其它原因引起的渗出那样大量的炎性细胞。上述结果提示,抗肿瘤药物外渗的致损害的机理可能主要与成纤维细胞受损,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以及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有关。2、静脉外渗后引起局部坏死的药物3、输液外渗的预防输液外渗的预防输液外渗的预防输液外渗的预防输液外渗的预防4、静脉输液外渗的治疗4.1.3药物湿敷常用有654-2湿敷,适用于高渗液,阳离子溶液以及血管收缩药引起的静脉渗漏性损伤效果很好。对化疗药物所致的外渗用氢化可的松冷盐水局部湿敷疗效满意。方法:50%硫酸镁溶液。按局部红肿范围取8层纱布1块,浸50%硫酸镁溶液,拧至以不滴水为宜,覆盖于患处,上盖1层塑料薄膜。1h更换1次,3~5h症状缓解后,改为4~6h更换1次。待局部红、肿消失,组织变软,停止湿敷。此外,还可用维生素B12+50%葡萄糖湿敷,而硫酸镁湿敷只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中药外敷常用有云南白药,金黄散,硼酸湿敷等。有专家认为:伤湿祛痛膏贴敷可用于先锋V、多巴胺、青霉素,妥布拉霉素,极化液,葡萄糖等输液外渗性水肿效果满意,但对硝普钠、精氨酸,去甲肾上腺所致的渗出禁用。亦有用烫伤膏治疗甘露醇外渗成功的报告,用红花酒精湿敷治疗输液外渗亦有人做过试验,疗效肯定。4.2局部拮抗封闭疗法除一般常用局部封闭药物外,应根据渗漏药物选择相应拮抗剂,以阻断渗漏药物造成的损伤,稀释和减低药物毒性,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一般常用药物有0.25%~1%奴佛卡因,1%普鲁卡因加氢化可的松,可选用碳酸氢钠来拮抗,氮芥类可用硫代硫酸钠局部封闭,肿胀明显者局部封闭后可用50%MgSO4外敷,达到解毒消肿作用。而对丝裂霉素所致的外渗用1%普鲁卡因加氢化可的松封闭效果满意,同时可有维生素B12+50%葡萄糖湿敷,而早期应用二甲基亚砜(DMSO)局部封闭能防护丝裂霉素外渗所致的皮肤溃疡,多巴胺引起的外渗可用酚妥拉明加盐水局部封闭。4.3手术治疗对于输液外渗造成皮肤坏死、溃烂者,则应将坏死组织清除,按外科无菌换药给予换药。同时,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以促进组织修复,对皮损过大,创面为新鲜肉芽,可考虑植皮,以尽快清除创面。5、外渗损伤的评估6、护理记录综上所述,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输液外渗临床上并不少见,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还是能够避免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有预见性地观察和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是防止静脉输液外渗的根本保证。抗癌药物血管外渗漏一、与渗漏发生有关因素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时,表浅血管容易发生收缩,血管脆性增高。因此宜先将所选择的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后再行药物注射。3、病理性因素:伴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或因乳腺癌手术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采用患肢用药时容易发生药物漏出。4、放射线影响:经放射治疗过的区域,血管弹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药后有时可发生渗漏。另外,抗癌药物也可激惹“放射回忆现象”,加重局部区域的损害。5、流向部位的选择:注射易致组织坏死的抗肿瘤药物时,应尽量避免选用手背部、关节、肘窝等部位。6、注射技术的掌握:用药医药卫生护人员应熟知所用药物的性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二、抗癌药物及其损伤发生机制常用抗癌药物渗漏后的局部反应抗癌药物渗漏后引起组织损伤的详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通过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酸(DNA)结合或不结合等两种方式产生损害。前者的代表药物是阿霉素,能够迅速引起心组织损伤,并在所浸润组织中长期滞留,有时达5个月之久,产生持续性损害;后者如长春碱类,并不与DNA结合,也可迅速损害正常组织,但通过代谢作用、灭活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