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柯誼楨2目錄壹、引言3貳、相關名詞釋義3-6叁、同志的自我認同歷程6-10肆、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認同歷程10-17一、自我認同歷程10二、青少年同志面對污名化的探討11-13三、青少年同志常見的問題困擾13-17伍、以三級預防觀點看待青少年同志輔導17-28一、初級預防17-19二、次級預防19-27(一)諮商員的自我教育19-21(二)建立合作平等的關係21(三)輔導同志案主的技巧與原則22(四)諮商策略—多元文化諮商與同志認同諮商、敘事治療、認知至療法23-27三、三級預防27-28陸、結語29柒、付出你的關懷與行動30捌、參考文獻31-32玖、附錄32-543壹、引言「同志都是娘娘腔和男人婆嗎?」、「同志者是不是小時候受過性侵害?」、「同志都是濫交者嗎?」「同志=愛滋病?」......長久以來,由於異性戀機制對性取向的單一化,只認可男女配對的異性戀模式,將其他各種性取向全部歸類為異類、變/病態,造成大眾普遍對同志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和偏見。而同志者在社會充滿歧視的眼光下,往往感受到強大的社會壓力而不得不閃躲、隱身在「衣櫃」中。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得同志成為一個禁忌的議題,而不肖媒體為滿足其經濟利益,利用一般人的好奇心,理所當然地採取強迫、偷窺等惡劣的手法,取得偏頗不實的報導內容,披露後不僅無助於大眾正確地認識同志,反而更加深了原本的偏見與誤解。同志諮詢熱線(2000)整理線上諮詢青少年同志敘說的故事發現,主要討論主題為:認同障礙、認同受到課業壓力的壓抑、喜歡上的對方是異性戀、見不到同類的人等等。Savin-Williams(1990)認為青少年面對性取向的問題承受被孤立、被毆打,因而影響自信與自尊。青少年同志所處的現實環境與自主權被限制,使得其在自我認同過程難上加難,學校輔導體制應該正視此問題,並提供情緒抒發與問題解決的管道。而女校與男校因為都是同性,容易引發情境式或偶發式同志,導致部分同學的內心困擾,惶惶不安更影響課業或人際表現。因此本文試著去了解同志的定義與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認同歷程,希冀能從了解進而接納同志族群,並裨益於輔導策略的實施。4貳、相關名詞釋義一、同志homosexuality:「1869年匈牙利精神病醫師班科特KarolyMariaBenkert發明了此醫學名詞,到了1892年才由性學家HavelockEllis等人翻譯成英文。這名詞原是用來界定同性間的情感和本能間的吸引現象,是一種『心理上的缺陷」』,因此,這名詞隱含著『變態、偏差』的意味。所以當homosexuality翻譯成中文的同時,也將這名詞所意含的『變態、偏差』帶入」引自陳麗如,2000,pp5–pp6。本報告中所稱的「同志」並無變態、偏差的指涉,只是單純表達那些愛戀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人而已,所以和「同志」一詞穿插使用。二、同志:「『同志』」的使用源自香港,1988年邁克和林奕華將“LesbianandGayFilmFestival”翻譯為『同志電影節』。不久之後,香港的同志圈子紛紛以『同志』自居,主流媒體也逐漸採用此名詞;同一時間,,『同志』一詞也流傳至台灣和中國大陸。。『同志』含有『有志一同』或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意涵,所以近年來使用者漸多」(引自吳幸珍,2003,p6)。三、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這是一種性身分sexualidentity的分類,其範圍從同志愛慕與受到跟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的吸引到雙性戀對兩種性別的5人都有愛慕與受吸引的感覺到異性戀跟對自己相反性別的人有愛慕與受吸引的感覺。性取向是多方面的,包括行為、情感、喜好和幻想等不同的面向。以有無性行為為標準,也不排除其性取向在未來有改變的可能性」(引自吳幸珍,2003,p6)。四、同志認同homosexualidentity:同志認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它的成敗攸關同志者對自我的概念及人格發展是否健全。「TroidenR.指出同志認同是一種認知上的建構和一組自我概念,將自我置放在社會情境之中的清楚認定;也就是在真實或是想像的社會情境中,認定自我為同志者的認知和感受,包含了態度和發展的可能性」(引自吳幸珍,2003,p6)。五、同志恐懼症homophobia:homophobia一般中文翻譯成「同志恐懼症」簡稱為『恐同症』,它是指對同志者感到害怕和討厭的負向態度,拒絕同志者的行為。「HancockG.認為『恐同症』是持續不斷且非理性的對同志者產生一種恐懼感,與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相同,是由一種偏見洐生出,對男女同志者的憎惡與歧視。『恐同症』原是一種心理狀態,但常會演變成對同志者的歧視和暴力行為。在『恐同症』氣氛嚴重的社會中,甚至連同志者也會將此概念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並進而引發自殘或傷害其他同志者行為的出現」(引自吳幸珍,2003,p7)。「恐同症」可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