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寺中国锅中国椒吕鹏飞《人民日报》(2013年07月07日07版)“那儿就是当年郑和船队停泊躲避暴雨以及过冬的地方。”拉姆昌德拉指着不远处的海湾告诉我。拉姆昌德拉是印度卡利卡特市文化遗产论坛主席,对卡利卡特与中国的历史交往尤为留心,曾为此专门去中国参加过学术研讨。海湾位于卡利卡特市以北30公里处的科洛姆村旁,呈月牙形,是天然的避风场所,公元15世纪前后曾是印度西海岸一处重要港口。据介绍,科洛姆村有座名为“中国寺”的清真寺,因当年郑和船队船员常去礼拜而得名,后虽几经重建,但原名未改。卡利卡特是印度西南部海滨城市,中国古代曾称之为古里,在公元14、15世纪曾是印度洋上的商业中心以及东西方贸易中转站。当时卡利卡特附近地区盛产胡椒等香料,因而吸引了来自东西方的商贸船队。中国清代学者尤侗有诗云:“柯枝不见一枝荣,止有胡椒万斛盈”,柯枝即今天的科钦,位于卡利卡特南部。公元1407年,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就来到了卡利卡特,从此便与卡利卡特结下了深厚情谊,七次下西洋均在卡利卡特停留并在最后一次回国途中病逝于卡利卡特。“郑和船队的翻译马欢称卡利卡特为诚信之城,我们对此非常自豪。”卡利卡特大学历史系教师希纳斯说。马欢曾随郑和三次下西洋,他在《瀛涯胜览》“古里国”章节里称,“人甚诚信,济楚标致。”郑和在其首次到达卡利卡特时曾立石刻碑纪念,称“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熙皞,大同风俗……”石碑已湮没难寻,但行走在卡利卡特的街头,仍时刻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淳朴善良。据希纳斯介绍,当年郑和船队的船员一部分留在当地进行商贸活动,另一部分则继续向西航行。在郑和船队回国时,当地也派代表随船到中国。这样频繁的商贸文化交流一直持续了近30年,直到郑和去世。当年经贸文化上的密切交流也在今天卡利卡特人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现在我们将小红辣椒称为‘中国辣椒’,我们这边使用的一种尖底浅锅也被称为‘中国锅’等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中国的词汇。”印度喀拉拉邦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纳拉亚南如是说。纳拉亚南认为,卡利卡特与中国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卡利卡特的丝绸街就是当年中国丝绸商人聚集的地方。曾有中国学者到丝绸街寻访,以求发现中国商人活动的蛛丝马迹,不过都无功而返。后来为了纪念中国丝绸商人,当地政府专门在街口竖立了中国丝绸商人的雕像。现在的丝绸街已经难觅往日的繁华,只有那座中国丝绸商人雕像在提醒着人们那段尘封的历史。“中国与卡利卡特的交往持续了数百年,一直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进行。郑和船队当年有大小200余艘船只,规模十分庞大,密布在卡利卡特的近海岸,让当地人大为震撼。更令当地人没有想到的是,郑和船队没有恃强凌弱,而是十分谦和友好。而90多年后达·伽马的船队规模远远不及郑和船队,却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两者对比,真是天壤之别。”拉姆昌德拉感叹说。今天的卡利卡特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只是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由于宗教上的联系,当地人大都去西亚北非地区务工,侨汇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拉姆昌德拉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复活”中国与卡利卡特地区历史上频繁的经贸文化联系。目前卡利卡特地区有不少商人前往中国采购商品,学习汉语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他正在计划借郑和逝世580周年的机会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向卡利卡特人介绍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推动卡利卡特与中国的商贸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