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经验_与_中国体验_.pdf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_中国经验_与_中国体验_.pdf

_中国经验_与_中国体验_.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No.3,2012(总第200期)Study&ExploRationSeRial.No.200中国体验的意义与价值(笔谈)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关键词:“中国体验”;“中国经验”;中国现代化;价值观;社会心理;社会心态;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2)03-0031-08“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3)众所周知,作为现代性之果的社会科学产生背后的基本动因。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存在着一于19—20世纪的西方社会,是那场自17世纪开种与先前不一样的社会变迁的动力,所以曼恩会始的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大变迁的精神产儿。熟用“身份社会—契约社会”、马克思会用“封建主悉社会科学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生活在那一时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滕尼斯会用“共同体—期的欧美思想家们对社会的变迁过程作出了自己社会”、迪尔凯姆会用“机械团结—有机团结”、韦的积极反应,他们努力思考变革的路径尤其是其伯会用“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来描述社会生活这种断裂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收稿日期:2012-01-05说这种关于变革的路径及其动因分析就是西方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基金项目;或现代社会科学的全部知识遗产。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项目“全球化语境中的正是鉴于变迁及其相关思考与现代社会科学中国体验”(NJU985JD07)有着这样的天然联系,中国知识界最近几年来已作者简介:周晓虹(195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特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应该也有可能将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学研究。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转换为·31·学术,这不但可以避免黄万盛所说的“学术损在“中国经验”概念的讨论中,人们逐渐将其失”,而且可以防止中国的变迁沦落为单纯的视为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新的发展经验的一GDP的增长与财富的堆积。为此,从“中国模部分,李培林归纳其所具备的基本内涵包括:(1)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一直到最近几年它不仅仅指“成就”,也包括“教训”,包括走过的学术界更为频繁讨论的“中国经验”,都力图从这发展路程的一切特殊经历;(2)它特别指一些因三十余年的巨大变迁中总结出与中国社会的独特为中国的特定人口规模、社会结构、文化积淀特点发展道路相关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呈现出与西而产生的新的发展规则;(3)它是开放的、包容方世界尤其是流行的“现代化图式”不同的一整的、实践中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套发展模式。经验,它尊重其他经验的选择,它不是作为“西方严格说来,“中国经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经验”的对立面而建构的,它也不强调自己的普边界清楚的概念,与这一概念具有相似内涵的术世性,它的存在只是说明统一律与多样性完美结语包括上述“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合的可能性。一句话,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视迹”等等,而最初的源头则是美国《时代》周刊高为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社会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