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苏考古随想——在江苏省考古学会2011年年会上的讲话邹厚本(原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原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很高兴参加本次年会,就最近做的几件与考古有关的事向大家汇报。第一件事读了十卷本的《夏鼐日记》。日记的内容丰富,读后深感考古前辈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日记中曾院长曾对夏所长作过评价:“我认为在生平所认识的人中,以足下为最谦虚,最少向上爬的思想,惟过于谨饬自守,不愿受人好处……洁身自好系美德……”夏所长治学严谨,日记中大量这方面的记述。在野外发掘中,夏所长始终在第一线,宋伯胤先生曾对夏所长提意见:“只自己带头……洗陶片、编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夏所长的治学态度。今天我们考古工地有的完全交给技工,从发掘到记录。应该说有不少技工确实有田野发掘的水平,但作为工地领队,还是要工作在第一线,许多遗迹现象,重要文物的判定都是要在考古现场研究确认的,完全靠室内整理是无法做到的。夏先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前辈,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良师先贤。第二件事参加宜兴“骆驼墩文化论坛”,会上我对文化命名有些想法。夏鼐先生1959年提出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到当今的“文化系统”、“聚落考古学”新概念,其发展趋势,考古学文化概念已经从物质文化的分析扩展延伸到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探讨,从静态向动态,从浅表和深层次方向研究,这样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更富于活力,更贴近于考古学研究的终结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考古学发展的需求。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必要条件,有以下几点:(1)有特征明显的器物群体和特殊(唯一)的遗迹现象;(2)核心文化因素自成体系,谱系清晰;(3)有经过科学发掘的遗迹群资料;(4)有典型遗址(中心聚落)较全面解剖分析资料,即该文化名的领衔资料;(5)有同期遗址的分布范围,即聚落形态结构与文化圈材料;(6)有与相邻区域同时期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内涵异同比较研究,复杂现象解释合理科学。当然,文化命名本身是学科发展的过程,一个文化命名的确认和认知需要时间和不断地验证,逐渐达成共识。我所讲的必要条件,是指今天的认识,並不是苛求于考古界目前已认定的考古学文化。譬如仰韶文化,其命名地点渑池仰韶村並不是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的遗址。岳石文化在命名时並未见披露完整的考古资料。上海全市面积5800平方千米,已有三个文化命名,崧泽、马桥和广富林。江苏面积10万多平方米,地跨黄河(古)、淮河、长江,区位特征明显,现在考古界共识的有些考古文化命名最早的重要遗址发现地在江苏。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新的重要考古地点与以往已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靠不上,可能是新的信息。我想经过认真发掘,理性、科学地分析,假以时日,江苏在中国考古学术界会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出现。同时我们对江苏以往定名的考古学文化还必须深化研究。第三件事最近在省文物局参加文化遗产研究课题评审,看来地方考古系统需要加快推进考古工作成果向服务社会的转化进程,使各级领导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发展,成为考古学科发展的坚强后盾。我感到我们可以先从解读地方开始,抓住三条线,或称“线性考古”。(1)经济路线漕运、盐运:漕运以往讲得较多的是京杭大运河,对早期运河、汴河系统的研究很少,盐运还是空白。淮盐在中国历史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历朝历代赋税“仓库”。淮盐的发展是与苏中、苏北市镇产生发展息息相关的,这方面考古课题可以先从区域性考古调查开始,逐步展开。试掘→发掘→大规模发掘(与保护同步)。内容包括盐场、盐运码头、盐务衙署等等。(2)文化路线文化交融南北西东譬如张敏曾研究过良渚文化北上路线,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东渐路线。(3)政治路线(非政治体制)征伐路线,包括周人东征淮夷、南淮夷;吴人的北上和楚人的东渐。迁徙路线远古时期,有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迁徙;上古时期,有东夷、淮夷和周人的迁徙;中古时期,有汉、六朝、唐、宋的民族大迁徙。在江苏的历史上,有三条路线值得注意:一是陆路,二是水路,(主要是里下河地区),三是海路,即沿海岸线迁徙。因时间关系,具体情况就不展开了,但“三条线路”的考古与研究,应成为江苏今后考古工作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