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工厂检查须知 薄膜组件rev02.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光伏工厂检查须知 薄膜组件rev02.doc

光伏工厂检查须知薄膜组件rev0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光伏工厂检查须知薄膜组件光伏认证工厂检查时,出现不少因工厂检查失败导致没有最终取得认证的情况,这极大地影响了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故,我们特将光伏工厂检查的主要要求从《CQC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提取出来敬告贵厂,望贵厂在实施工厂检查前,对工厂质量能力要求进行自查,以避免工厂检查失败。CQC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包括10个方面,即:职责与资源、文件与记录管理、关键部件与供应商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和生产设备管理、产品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测试设备及其功能检查、不合格品管理、内部质量审核、产品一致性和变更管理、产品包装贮存和运输。CQC在进行工厂检查时,工厂检查员通过在工厂现场收集证据,以便判断工厂的质量控制是否满足CQC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工厂检查的方法包括查阅文件、质量记录、实时控制情况、关键部件一致性核对和现场目击测试。目击测试项目一般从例行检验项目中抽取,因此,工厂至少应配备完成例行检验测试项目的测试设备。例行检验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对100%的产品,即对每件产品均要进行的检验。工厂应特别关注以下内容:1、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2、工厂应建立文件管理程序和记录管理程序;3、工厂应编制申请认证产品的关键部件控制表格,对关键部件的名称、型号规格、材料、供应商名称、认证状态等进行管理;序号部件名称材料型号规格制造厂商取得何种认证基板材料封装薄膜材料单体电池片相关线材边框接线盒连接器边缘密封材料焊带旁路二极管起保护作用的背板材料4、工厂应制定申请认证产品的关键部件的进货检验程序和关键部件的确认检验程序;并保留进货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记录;5、工厂应定期对关键部件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并保留评价记录;6、工厂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过程进行识别;需要进行参数控制的特殊过程,应有参数控制标准,并保留过程参数符合参数控制标准的实际记录;7、工厂应根据实施规则的要求制定产品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例行检验针对生产线上的每件产品进行检验,确认检验从合格产品中抽样进行检验。程序中应包含测试条件、判定基准等,工厂至少应配备完成例行检验测试项目的测试设备。7.1例行检验:序号适用认证标准(参见测试报告)项目测试仪器要求(名称、规格等)适用认证标准GB/T18911-2002外观和标志检查适用认证标准GB/T18911-2002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性能太阳光模拟测试系统(AAA级)适用认证标准GB/T18911-2002绝缘试验绝缘电阻测试仪适用认证标准IEC61646:1996外观检查适用认证标准IEC61646:1996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性能太阳光模拟测试系统(AAA级)适用认证标准IEC61646:1996绝缘试验绝缘电阻测试仪适用认证标准IEC61730-2:2004外观和标志检查适用认证标准IEC61730-2:2004接地电阻接地电阻测试仪适用认证标准IEC61730-2:2004绝缘耐压(仅适用于A级和B级)介质耐压测试仪(抗电强度测试仪)(6000V耐压)7.2确认检验的项目、试验周期和适用认证标准序号项目试验周期适用认证标准(参见测试报告)外观检查1次/批适用认证标准GB/T18911-2002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性能1次/批绝缘试验1次/批外观检查1次/批适用认证标准IEC61646:1996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性能1次/批绝缘试验1次/批外观和标志检查1次/批适用认证标准IEC61730-2:2004接地电阻1次/批绝缘耐压(仅适用于A级和B级)1次/批脉冲试验(仅适用于A级和B级)1次/批湿漏电流试验(仅适用于A级和B级)1次/批燃烧试验(仅适用于A级)1次/批局部放电试验(仅适用于A级)1次/批8、用于测试的仪器定期进行校准,校准结果应能追溯至国家基准,应保留测试仪器的校准证书,测试仪器的校准状态应能识别。应制定文件对测试仪器进行功能检查,以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9、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0、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保留最近一、二次内部质量审核的记录,顾客对质量的投诉应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输入。11、工厂应针对申请认证产品制定文件化的变更管理程序,第3条表格中的信息在变更前,须通过认证机构的批准。12、若工厂出现下列情况,工厂检查将不能通过:a)缺少关键生产设备;b)质量管理体系系统性失效;c)未对关键部件及其供应商进行管理;d)出现关键部件与测试报告所在内容不一致;e)关键过程出现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失控;f)缺少例行检验设备;g)现场目击测试未通过;h)工厂检查出现不合格项,经整改仍未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