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Vol.22,No.1Jan.2007晋代蝗灾初探王芙蓉1续敏2(1.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临沂276005;2.山东医专学生处,山东临沂276002)摘要:晋代蝗灾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其发生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气候密切相关。统治者予以一定的关注,但措施不力,成效不大。关键词:晋代;蝗灾;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K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7)0100-0401-蝗虫属于直翅目蝗总科,为暴食性昆虫,嗜食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农作物,零散的少量的蝗虫对农业生产没有太大的危害,但由于蝗虫具有群聚性和迁徙性,它们由小片连成大片,最后可形成庞大的“(P79)群体,长宽可数里甚至数十里,厚可至几寸”易于成灾。而且蝗虫食量巨大,庞大的蝗群,“一天可[2](P126),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吃掉两亿千克农作物”[1])书》34卷《杜预传》,郡国十二旱,六蝗。永宁元年(301)是岁,)(《晋书》4卷《孝惠帝纪》,大饥。《江西通(永兴二年(305)江西蝗,志》107卷《祥异》)五月,并、冀、雍幽、司、秦、永嘉四年(310)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晋书》29卷《五行志下》)(王浚在幽州)加亢旱灾蝗,建兴元年(313)士卒衰弱。《晋书》39(卷《王浚传》)夏四月,时大蝗,中山、常山建兴四年(316)尤甚。六月,河朔大蝗,……并冀尤甚。《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建兴五年(317)秋七月,大暑,冀、雍司、青、螽蝗。《晋书》5(卷《愍帝纪》)六月,兰陵合乡蝗,害禾稼。太兴元年(318)东莞蝗虫,纵广三百里,害苗稼。七月,东海、彭城、下邳、临淮,蝗虫害禾豆。八月,徐、冀、青蝗,食生草尽,至于二年。五月,淮陵、临淮、淮南、安太兴二年(319)丰、庐江等五郡蝗虫食秋麦。毁灭性的灾害。有研究者甚至认为,蝗灾的危害性并与水、旱灾可并为我国历史上的不亚于水旱之灾,三大自然灾害。近年来,随着灾害史研究的兴起,中国历史上的蝗灾也引起了学界较多的关注,但研究多集中在两汉、唐宋明清及近代,对于晋代蝗灾,笔者仅见章义和先生《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一文涉及较多。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晋代蝗灾发生的特征、原因、影响及对策作一论述,以就教于方家。[3]一晋代蝗灾发生的资料,笔者汇集如下:夏,(卷《五泰始十年(274)大蝗。《晋书》29行志下》)咸宁四年(278)大霖雨,秋,蝗虫起。《晋(收稿日期:2005-12-01作者简介:王芙蓉(1970-)女,,山东费县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硕士。100是月癸丑,徐州及扬州江西诸郡蝗,吴郡百姓多饿死。《晋书》29(卷《五行志下》)咸和六年(331)是后频年水灾旱蝗。《晋,()书》26卷《食货志》咸和八年(333)广阿蝗。《晋书》105夏,(卷《石勒载记下》)咸康四年(338)五月,冀州八郡大蝗。《晋(书》106卷《石季龙载记上》),(前燕)蝗虫大起,五月不永和八年(352)雨,至于十二月。《晋书》107(卷《冉闵载记》)永和十一年(355)二月,蝗虫大起,自华泽至陇山,食百草无遗,牛马相啖毛。《晋书》(卷112《苻健载记》)太元七年(382)五月,幽州蝗生,广袤千里。)(《晋书》114卷《苻坚载记下》太元十五年(390)八月,兖州蝗。五月,飞蝗从南来,集堂太元十六年(391))邑县界,害苗稼。《晋书》29(卷《五行志下》155晋代(包括十六国时期)年间有蝗灾发生的年份有18年,22次共(对于“频年”之类的记载,一次记载按一次计)。(卷88晋愍帝建兴元年十一月”,“条)应是永嘉四年蝗灾的延续,有四年之久。从公元316年起的一场蝗灾,也延续了四年。《晋书五行志下》?记载,建兴四年六月,大蝗。建武元年(317)蝗灾仍在北方肆,(316)虐,《晋书孝愍帝纪》“秋七月,?云大旱,冀、雍司、青、“,兰陵合乡等四州螽蝗”。直到太兴元年(318)六月,蝗,害禾稼。乙未,东莞蝗虫纵广三百里,害苗稼。七月,东海、彭城、下邳、临淮四郡蝗虫害禾豆。八月,冀、徐三州蝗,青、食生草尽,至于二年”太兴二年;,“淮陵、临淮、淮南、安丰、庐江等五郡蝗(319)五月,虫食秋麦。是月癸丑,徐州及扬州江西诸郡蝗,吴郡[5](卷29《五行志下》蝗灾在持续中由)百姓多饿死。”北而南蔓延,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蝗虫有群聚性和群迁性,具有蝗虫生存条件的适生区,虽非蝗虫发生区有时也会遇到飞来蝗五月,灾,《晋书五行志下》太元十六年如?载,(391)“飞蝗从南来,集堂邑县界,害庙稼”。蝗虫的这一特性,加大了蝗灾的深度和广度。三蝗害频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