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阅读指导设计.doc

阅读指导设计.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目标:1、学习鲁迅散文语言的独特性。2、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及其革命思想。3、感悟散文的独特魅力,学习散文的基本写法。指导过程:一、作品简介介绍了鲁迅作品的风格,杂文的犀利深邃,小说的凝重深沉,散文的朴实纯美。重点说明《朝花夕拾》《野草》内容上的异同,前者主要是回忆往事,后者主要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想。“?横眉冷对千失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散文在生动的描写中依然有着杂文中的爱憎情感,?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的散文中更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听朗诵整体感知让学生聆听欣赏鲁迅的散文《秋夜》,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录文中描写的景物……学生听过,根据自己的记录说出文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我加以补充并板书:后园里落尽叶子的两棵枣村,奇怪而高的天空,冷眼的星星,蒙着寒霜的野花草,冷的夜气,躲藏的月亮,夜游的恶鸟,撞着纸罩的小飞虫。我稍加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色彩是晦暗的,给人压抑的感觉,似乎让人在秋夜里倍感寒冷,让人喘不过气来。鲁迅想表达什么呢?(让一个学生读《藤野先生》一文结尾:每当夜间疲倦……)我们从鲁迅这些语句中不难理解,“秋夜”与“夜间”一样,隐指鲁迅生活的那个社会,《秋夜》表达了鲁迅在“秋夜”中孤独的心情,但并未绝望。“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接着还是春。”(板书),又表现鲁迅对未来的希望。枣树“直刺着鬼闪眼的天空,要置它于死命,直刺着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表现了鲁迅对社会的抗争,对“小飞虫”们撞击灯罩的描写,文章结尾称“小飞虫”为“英雄”,是对敢于斗争的勇士们的歌颂。鲁迅在黑暗中是向往光明的,是满怀希望的(过渡一下环节)。学生接着聆听欣赏鲁迅的另一篇散文《好的故事》,同样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录文中所写的景物,听后提问学生文中“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这篇散文与《秋夜》情调上有什么不同。鲁迅的《好的故事》比《秋夜》易于理解,学生听后指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我板书):小船,山阴道,新禾,草,花,,乌桕,鸡,狗,斜栏,农夫,村妇村女,茅屋,塔,晒着的衣裳,簔笠,天,去,竹,小河,萍草,游鱼……。学生回答说感觉到此文情调欢快,与《秋夜》不同。这《秋夜》比较低沉。文中并没写“故事”,所以学生回答不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我告诉学生们,“好的故事”指的就是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鲁迅在文中说“这故事很美丽,优雅,很有趣,很多美的人,美的事,像一片云锦。”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与《秋夜》中“寒霜,有冷的夜气”般的描写显然不同。结合两篇散文来理解,鲁迅生活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但鲁迅依然在“寒霜,有冷的夜气”的秋夜里向往着“好的故事”,并且“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优雅,有趣,故事里有很多美的人,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听见。我珍爱这一天好的故事,我要留下它。但我总记得这一天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里。”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我让学生讲讲鲁迅的散文的特点,学生回答,鲁迅的散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我随即评述,景语即情语,鲁迅散文优美的语言中有丰富的感情,更有深刻的思想,鲁迅善于将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现于所写景物之中,以富有特征性的自然之物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三、欣赏探究告诉学生们,欣赏写景抒情的散文一要了解作家作品的背景,二要注意文中所写的景物的特征,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来理解全篇。这节欣赏课,主要让学生听读欣赏了鲁迅两篇散文《秋夜》《好的故事》,让学生对鲁迅散文的优美了有感性的认识,粗浅的了解了鲁迅散文文字生动思想深刻意境邃远的特点,基本上达到了本课的目的。学习目标:1、感悟何其芳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2、理解散文写作与生活理解的关系。3、掌握景物描写在散文中的作用。指导过程:一、作家简介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