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政年鉴》(2006年青岛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山东财政年鉴》(2006年青岛市).doc

《山东财政年鉴》(2006年青岛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山东财政年鉴》(2006年青岛市)【概述】2006年,青岛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06.58亿元,增长15.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95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17亿元,增长17.20%,第三产业增加值1345.46亿元,增长16.2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72.8亿元,增长2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7.43,比上年提高4.43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6.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5.7亿元,增长19.8%,较上年下降25.8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6.67亿元,增长16.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8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是达到6546元,增长12.7%。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不包括中央、省属公司)总额完成365.6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216.5亿美元,增长23.1%。在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全市财税部门狠抓增收节支,推进依法理财。当年青岛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770.9亿元,增长25.7%。其中,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8亿元,增长28%。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0.9亿元。当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49亿元,增长23.6%。政府性基金支出40.9亿元。2006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5亿元,增长36.2%;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0.5亿元,增长31.5%。区(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8.3亿元,增长22.8%。全市连续十四年实现收支平衡。【财源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青岛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不断创新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财政收入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增长态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超出全国、全省平均增幅6.9和1.7个百分点。区(市)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即墨、胶州两市辖内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超10亿元,崂山、黄岛两区首次超20亿元。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的进一步加强,为全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结构更趋合理,收入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从产业分布看,第三产业实现地方税收118.9亿元,增长29.6%,增幅超过二产12.2个百分点,占地方税收的61.9%。说明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财政的贡献度逐步提高。全市各商业银行共上缴地方税收8.9亿元,增长36.8%,比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8.8个百分点。其中,三家银行年上缴地方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均进入了缴纳地方税收企业的前十名,打破了多年来十大纳税大户都出自工交企业的格局。在前20名的纳税企业中,商业银行占了5席,有力拉动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二是从税种分布看,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这四个主体税种增幅分别达到24.8%、26.5%、25%和42.9%。全年实现地方税收192.3亿元,增长23.2%,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个百分点。三是从征收部门来看,2006年,财政部门组织收入60.5亿元,增长44%,比国税、地税部门同期收入增幅分别高15和23.3个百分点。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财政部门征收比重为占26.8%,国税部门为21.1%,地税部门为52.1%,财政直接征收的份额逐年提高。2006年,由财政部门组织征收的契税收入完成19亿元,增长42.9%,增收额超过了企业所得税,在青岛市地方税种中的规模已跃升至第四位。【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2006年,青岛市的财政支出安排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支出结构的公共化程度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重点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民生领域倾斜,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明显扩大。青岛市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年全市财政“三农”支出为34.58亿元,增长10.5%。其中,市本级财政对“三农”投入资金13.7亿元,增长44.2%,比2005年增加4.2亿元。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连续高幅增长,确保了财政惠农政策的落实,公共财政开始大规模地覆盖农村。1.将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初步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2006年,市本级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1.47亿元,比上年翻了两番多,全市各级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4.3亿元,提前一年免除了5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90元、初中生减负300元。市本级财政安排900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改扩建、教学设备购置以及教师工资和培训补助,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2.大力支持农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