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儿童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建议中文摘要随着英语的国际化,英语教学日益成为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英语教育逐渐趋向低龄化,儿童是其中一个独特的英语学习群体。儿童英语教学有着不同于成人英语教学的规律。本文围绕儿童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儿童的心理特征、课堂氛围等方面,从父母及教师的职责、教学方法、激发儿童英语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英语教学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章前言目前,我国儿童英语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又一热点。家长们错误地以为儿童英语起点低,对办学者素质要求不高。形形色色的办学者良莠不分,一哄而上,各类儿童英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作为从事外语教学的工作者,我觉得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些认识误区加以澄清,也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和教师时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以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初步的探讨。熟不知,儿童英语教学需要的是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材、称职的师资人员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儿童英语教学质量,使之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第二章儿童英语教学一、教学现状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儿童英语教育方面仍存在许多弊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学习的结果并非想象的那样好。于是一些家长消极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本人认为这种想法相当不成熟。另外,不顾儿童的认知水平,过早地学习外语和照搬成人的教学方法,会对儿童智力的HYPERLINK"http://www.studa.net/fazhan/"发展将造成一定的干扰,甚至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有报道称,上海一名3岁儿童,因过早学习英语、日语,引发失语症,可能造成终身语言障碍。同时,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学习的好坏与家庭的关系不大。主要的责任在于学校,家长只起协助作用。而老师认为他们只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教育的好坏与父母的启蒙教育息息相关。那么,儿童英语教学究竟该如何发展?此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下一代的成长,甚至牵涉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二、存在的问题1.全英文学习环境的困惑我们都知道学习英语需要语言环境,只有熏陶在如此环境下的孩子,他们的英语语感才非一般孩子可比。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家庭有这样的条件呢?于是乎,现在很多培训机构打着科学学习的旗帜,也开始创造全英语学习环境。他们常见的手段就是让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尽量用英语;另外一个就是以全外教的噱头来创造一个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当然其价格非一般工薪阶层所能承受。虽然全英文教学看起来绚丽夺目,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英语环境必须伴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既然要按照母语习得的方式来学英语,这样的第二外语。那么初学者必须长时间的浸润在英语的海洋里,时间长了耳闻目睹的多了,自然就有语感了。但是我们目前的英语培训学校,首先时间不能保证,一些学校只有到周末才有课;其次,由于孩子学习进度太慢,能看懂听懂的词汇太少,老师课堂上不得不为了照顾孩子的理解而放慢语速简化词汇,所谓全英文教学效果是很值得怀疑的。儿童的母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企图通过这样一星期两三次的课堂纯英语讲解来获得语感是不可能的。2、不科学的五花八门的教材教材是实施教育的基本依据,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科学的教材对于初接触英语而知识结构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儿童英语教材多样,有的是中学课本的翻版,忽视儿童特点;有的过分强调语言的自身规律,不考虑儿童个性和素质的发展;有的直接引进国外教材,不符合中国儿童的需要和特点。3、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是语法教学,即通过传授英语的语法结构,培养初学者的语法结构意识来掌握语言。如,"Thereisabookonthedesk","Itisnotadog",传统法讲解"Therebe"句型、动词单复数、冠词的用法、介宾结构、"It"句型及否定结构。简单的两个句子,涉及到了这么多基本的语法知识,即使弄懂了,但学生一开口,还是单复数不分,肯定与否定混淆。同时,类似的“标准语法”句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接触到。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教的不是生动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儿童极难掌握。第三章儿童英语的教学模式一、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心理是以遗传素质为物质前提、大脑的发育为生理基础,在一定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较迅速关键的一个时期。(1)在整个儿童期内,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易受新异刺激影响,被外部明显物征所吸引。小学儿童平均能看到的客体为2-3个,7至10岁儿童可连续注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