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3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教学内容涉及九个专题,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这次重难点的辅导主要围绕鲁迅专题来展开。鲁迅可以说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所以李平老师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同时,我认为,“鲁迅专题“又是一个难点,不仅涉及文学史,同时涉及思想史,文学史上的论争,都与鲁迅有关。我们教材中“鲁迅研究四题”,这四题就涉及目前鲁迅研究中的争论。学习“鲁迅研究四题”这一专题:提出了这样四个研究的问题:一.如何对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四.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在这些重点中,李平老师在辅导中都作了提示,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着重讲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1.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我们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讨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①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②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中有一些介绍。③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我们强调一定要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在“五四”时期传统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而且,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而是所有的“五四”启蒙主义者顺应时代要求的一致行为。在教材这一讲的前两个单元中,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说明。从上面讨论和分析,我们回答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没有丑化了中国人,而是满怀着对中国人的热爱,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如果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怎样批判国民性的?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其思路也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具体的例证。同学们试着做一分析,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2.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鲁迅《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主要通过它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说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表现的深切”,二是形式,即“格式的特别”。①“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②“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建议同学们在学习鲁迅专题时,应注意学习的方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温习和梳理专科阶段的知识。第二,认真读原著。第三,读教材第四,再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