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铲子的校园淘金者.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卖铲子的校园淘金者.doc

卖铲子的校园淘金者.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业问答zhidao.hao315.comqyue卖铲子的校园淘金者7年前,美籍华人作家石小克经人介绍找到还在北大读书的杨勇,当时,石小克写了本《美国公民》,想找人在国内帮着推介,杨勇见此人经历传奇,就帮着在学校策划了个大型活动,通过让石小克为学生解读美国签证等实用资讯来吸引人气。7年前,美籍华人作家石小克经人介绍找到还在北大读书的杨勇,当时,石小克写了本《美国公民》,想找人在国内帮着推介,杨勇见此人经历传奇,就帮着在学校策划了个大型活动,通过让石小克为学生解读美国签证等实用资讯来吸引人气。推广期间,正值李文和案成为社会焦点,而《美国公民》正好有此案的影子。一时,石小克和《美国公民》都成为了热点。这次运作让杨勇认识到,校园讲座如果推广巧妙,不仅能低成本运作,还能达到深度的宣传效果,是一种典型的双赢。而学校市场的营销推广也深深地吸引着年轻的杨勇,让他义无返顾地投身校园市场。一个封闭的大市场校园市场一直没有被产业化,虽然学生也愿意接触社会的活动,不管是广告还是宣传。症结到底在哪里呢?6年前,当杨勇还只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时,他就意识到这个问题,那时他作为北大青年成才促进会的负责人,在校园组织了多次活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作为未来的高端用户,他们已经表现出了品牌倾向。值得关注的是,到2010年,高校大学生将增长到2500万人。但为什么校园市场一直热不起来呢?校园市场虽然大,但与校外市场相比,却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特别是校园渠道不畅通,甚至连成熟的宣传渠道都没有。企业要进入校园市场,只能通过做活动,而活动又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多数企业并不了解校园市场,运作时,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具体的操作人。如果通过学生会、团委,费用会比较高,也很难得到校方的重视。杨勇认为,要想把校园市场产业化,就必须要打通校园渠道,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需要规模;二是需要资源能力。市场培育期的困惑到2004年,杨勇觉得不能再只是小打小闹了,于是注册了公司,取名华人英才网。但是校园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依然是瓶颈。校园市场的媒介分散在各个高校中,缺少统一的平台。和许多做校园市场的公司那样,看起来杨勇能做的业务有讲座、大型活动和直投(DM)刊物。这是目前众多校园市场开拓者所面临的困境,因为小型的讲座多数校园社团都能操作,增值空间不大,而大型的展览和演出,譬如大型街舞大赛,动感地带推广,基本都是厂商自己策划,再找承办方。如果校园推广公司自己策划一个活动,很难找赞助,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目的是直接带动销售,但多数学校不允许在校园现场销售;大公司的目的是提高知名度、影响力,但又没有第三方能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因此有顾忌。对于校园直投(DM),培育周期要1~2年的时间,因为,客户最初都是观望态度,他们要看DM的发行量和推广。如果是区域市场,如北京,发行量得做到5万~10万份。并且区域性的直投对大企业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弱。但如果做全国校园市场,成本就更高了。而面向校园市场的公司创业者几乎都是年轻人,这是做校园市场的一个软肋,因为要想挣钱必须要有规模,要能熬过很长一段时期让客户观望以建立信心,而年轻人手中的资金和资源都撑不起场面。虽然校园这个市场很大,但现在还只属于市场初期培育期,太多的问题造成了目前尴尬的局面。杨勇觉得必须另辟捷径。只做平台的淘金者线上,杨勇成立了华人英才网。线下,他则通过频繁的活动对企业客户和校园渠道进行整合。他的想法是,通过做活动来增强自己公司的影响力,并在活动中积累客户,提高信用,不但能夯实基础,而且活动本身的赢利也能为公司带来现金流。网络被杨勇看成是突围的利器。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不受校园分散的地域限制,并且,据统计,66.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3~4小时以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和行为消费的一种习惯。比如说今年1月,他做了一个高校社团会长年会,请来了严介和、周鸿韦、王辉耀等人做嘉宾。现场300多人的规模,结果报名的有1000多人,反响异常热烈。其中的招商推广,除了在60多所学校贴海报外,就是采用网络推广。在40多所学校的BBS上发了帖子,在50多家网站做推广,包括搜狐等几家大的门户网站教育频道的首页出专题。类似的活动还有高校版主年会、大学生博客发展论坛、校园娱乐文化论坛这些论坛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在连贯了企业和校园,校园的学生有寻找企业资源的需求,也想了解企业的规则和企业的运作方式,而企业也希望能通过一个活动获得多所学校的信息,直接与多所学校建立联系;二是每次论坛的主题相对细分,基本能邀请到业内的主要企业和一些有影响力的嘉宾。而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