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说“木叶”作者介绍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迢远袅袅——灼灼——寒砧——亭皋——萧萧——疏朗——窸窣——冉冉——缠绵——绵密——迢远——相去无几——一、导入: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阅读第一自然段阅读课文主体部分: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我国古代的诗歌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杨柳”、“鸿雁”、等表示赠别的意象,常可见于赠别类诗歌中。文中“木叶”如此。但也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中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如“月”这一意象,用在赠别诗中是一番韵味,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在边塞诗中则是另一道景致。如陈子昂的“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们应该像林庚先生那样,勤于钻研,探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同时也应该学习林庚先生那样,不故意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而是将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才能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参悟了蕴藏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高树2122232425262728疏朗的清秋的气息3031“木”“树”木树木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文章结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语言有概念的意义,也有潜在的意义。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暗示性)特征。“暗示性”、“联想意义”、“意”等词有何关联?“空泛联接着确切”,这里的“空泛”和“确切”可用前两段的哪些词替代?摘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所谓“得意忘言”、“言不尽意”,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关于“梅”的意象讨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月落乌啼霜满天杨柳岸晓风残月波心荡,冷月无声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拓展练习:鸟雨月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