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的教案.docx
上传人:慧颖****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说木叶》的教案.docx

《说木叶》的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说木叶》的教案《说木叶》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木叶》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说木叶》的教案1林庚(1910—20xx),字静希。原籍福州,生于北京。诗人、学者、文学史家。著有《林庚诗选》《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等。背景资料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关链接“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木叶”是中国古诗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本文就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进行分析说理。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寒砧()万应锭()言筌()窸()福?)柳恽()徕服()桅杆()沈佺期()二、词语解释洗练:绵密:疏朗:言筌:疏朗:一字千金:三、文意理解(一)快速浏览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出文章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二)试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阅读文章1~3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1.文章第1段列举谢庄、陆厥、王褒的诗句,目的`是什么?2.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见“树”和“叶”?用第2段中的哪句话回答合适?还可以用第5段中的哪些原句回答?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落木”呢?(用第3段原文中的话回答)(四)阅读文章4~6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1.“木”一般用在什么季节?2.“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3.第5段引申出了什么问题?四、试找出描写“月(婵娟)”“酒(醉)”“菊(黄花)”“夕阳(落日、斜阳)”“雁”等字的古诗文名句。并分析其在诗句中暗含的意义。(每种意象至少5句)1.月(婵娟)诗句暗示的含义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永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人2.酒(醉)诗句暗示的含义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酒抒离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情山水之乐3.夕阳(落日)诗句暗示的含义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对世事沧桑的感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离别的不舍4.雁诗句暗示的含义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怀人、羁旅之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思念友人5.菊(黄花)诗句暗示的含义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高洁、脱俗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孤寂、憔悴、感伤霍大香《说木叶》的教案2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髓。教学难点: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体读法。一、教学导入: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二、预习诊断: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A、陆厥(jue)招徕(lai)橘颂(ju)B、寒砧(zhen)涔阳(qin)锭药(ding)C、窸窣(cui)曙光(shu)号咷(tao)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炊烟袅袅、北风萧萧、风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绵密、情意缠绵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三、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