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说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等腰三角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知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推理等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或“根据……因为……所以……”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及简洁地逻辑推理.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说说你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一、创设情境如图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大家试试看.1.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猜想.2.小组交流讨论.一方面回忆等边对等角及其研究方法,为学生研究等角对等边提供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课题.二、探索发现一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条长为6cm的线段bc.(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在bc的同侧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锐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3)用刻度尺找出bc的中点d,连接ad,然后沿ad对折.问题1:ab与ac有什么数量关系?问题2:请用语言叙述你的发现.1.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操作.2.画出图形、观察猜想.3.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演示折叠过程为进一步的说理和推理提供思路.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观察、猜想、体验、感悟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为今后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分析证明思考:我们利用了折叠、度量得到了上述结论,那么如何证明这些结论呢?问题3: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引导学分析问题,综合证明.思考: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问题4:“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思考——讨论——展示.1.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2.班级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你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通过对问题4的思考让学生加深对性质与判定的理解.四、探索发现二问题5:什么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问题6: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问题7: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了?为什么?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2.小组讨论交流.3.展示学习成果: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教案篇二(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二)、构设悬念,创设情境: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等腰三角形(板书课题)9。3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ABC中,∵AB=AC()∴∠B=∠C()[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练习思考:课本P84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