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陕西韩城)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10岁随父到长安,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20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多次随汉武帝出巡,足迹几乎遍全国,所到之处,注意探访孤寂,采集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自公元前104年起,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史记》介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30篇,526500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全书纲领,按年月记述帝王言行,兼录各方面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家、人物和史事,以清脉络。“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世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兼及个别地位与王侯相当的著名人物。“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史记》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另一方面,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练,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我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背景介绍: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北边的赵国,实力较强。此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课文分析1、课文一共写了哪几个故事?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2、课文是分作几个层次来叙述的?1: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2-7:完璧归赵8-11:渑池会12:负荆请罪3、课文对廉、蔺二人的介绍有何不同?结合全文看,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一个详细,一个简略;一个战功赫赫,地位显贵,一个身份低微,不为人知;鲜明对比,为两人以后的矛盾埋下伏笔。一、完璧归赵“完璧归赵”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1、胆识初现第一回合:献璧取璧(2)完璧归赵2、智斗秦王(3-6)第二回合:归璧于赵3、功成加官(7)第三回合:廷斥秦王有勇有谋二、渑池之会开端(8-9段):欲会渑池→廉蔺之议一经过(10段):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结果(11段):秦不敢动→拜为上卿,位居将右三、将相交欢开端:廉颇恃功→宣言辱蔺经过: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礼说舍人:秦廉之比→先国后私结果: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积累成语价刎布负怒完值颈衣荆发璧连之之请冲归城交交罪冠赵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字词音义缪贤(miào姓氏)肉袒(tn脱去上衣,露出肩膀)可予不(fu同“否”)列观(guàn建筑物的一种)甚倨(jù傲慢)睨柱(nì斜看)字词音义缪公(mù同“穆”即秦穆公)汤镬(huò古代煮食物的大锅)盆缶fu瓦制的打击乐器渑池(min地名)皆靡(m退却)不怿(yì高兴)颈血(jng脖颈子)孰计(shú同“熟”仔细)字词音义避匿(nì躲藏)虽驽(nú愚劣、无能)案图(àn同“按”审察、察看)诈佯(yáng装作)传舍(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衣褐(yìhè穿着粗布衣服)通假字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②臣愿奉壁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通假字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常用文言虚词释义1、以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而)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而)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连词连接行为望与目的)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连词因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2、之伐齐,大破之(代词代“齐国”)秦昭王闻之(代词“赵得楚和氏璧”)即患秦兵之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均之二策(代词这)秦王度之(音节助词)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助词的)3、因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表承接就、于是)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由此)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介词经由、通过)因跪请秦王(介词趁机)4、于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在)君幸于赵王(介词表被动)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跟)归璧于赵(介词到)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介词引进动作王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