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助系统毕业论文.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10.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学辅助系统毕业论文.pdf

教学辅助系统毕业论文.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前言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技术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它以计算机和各种通信设备最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学习者与计算机交互而完成学习。因此,如何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教师技术资源和教师的智慧以多媒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是教学辅助软件的目的之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分两种形式,一是将老师在课堂上难以用板书或口述的形式表述清晰的重点,难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课件通常以演示的形式出现。另一种是以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电子教案中除了包括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的演示外,还包括难易习题与思考,专家解答,分析评价等内容。在现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教学片断,某个重点或某个训练内容进行辅助教学。它以先进的教学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时间的长短,完全由教师在制作时,根据所教的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从本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今,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一个由尝试、兴起到蓬勃发展的过程,这无疑是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一个巨大进步和质的飞越。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CAI已经取得了非常的成绩,尤其在发达国家,由于计算机技术兴起、发展于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尝试也较早,在各级种类的学校中,都进行了程度、形式不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获得较好成效;并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一整套开展CAI的理论体系。同时,全世界范围的高新技术的日新的异和教育现代步伐的加快,各国的CAI都将跃上一个薪的台阶。全世界都非常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不损余力地支持本国CAI的发展。通过制定各种法令法规,以及各种倾斜性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和天持CAI的健康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或向学校提供赞助,帮助发展,或提供CAI设备,如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等等;此外,各级学校和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大都抱合作或支持的态度。有的学校组织力量,自己开展CAI的尝试和实践,鼓励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大部分教师都积极配合各种CAI实验,为实验创造条件,同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有些尝试和实验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今后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经验。我国CAI的研究起步较晚,比国外晚了10—20年。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1个I阶段是从1960年代开始,到1970年代结束,由于国内的具体情况,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很少,主要是进行探索,也没有走出实验室的范围。第2个阶段是19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对此很感兴趣。我国的CAI研究、开发、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很大进步,并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教学课件和软件。1987年,成立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会。这个时期研制出的一些教学软件,起点还比较低,水平也不够高,低水平重复的状况比较多。在此期间。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引起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第3个阶段是1990年代开始以后,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国内引起各个方面的兴趣。教育界、学术界、出版界和一些相关的公司都对此密切关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更加予以重视。在此期间,除了研究、开发出一大批优秀的CAI软件外,在CAI理论研究也取得可喜成绩,例如全国CBE学会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套计算机辅助教育丛书,对计算机在教育广泛应用领域,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心理学、认识科学、思维科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诸多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推动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该软件的开发就是对教师日常教务工作的一种辅助。本软件采用了SQL2005和VisualStudio2008作为开发工具。系统设置的教师的登录,使教师在运用该软件进行上课考勤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作业管理,成绩管理,课程进度管理等。目录前言...................................................................I摘要...................................................................I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