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1年扬州市软件服务业工作要点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软件服务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取得突破,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工作要点。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和促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为中心,围绕把扬州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室”、科技研发产业“实验室”、软件服务业“办公室”的目标,遵循“抓应用、育市场,抓招商、求实效,抓人才、增后劲,抓园区、促集聚”的原则,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培育软件服务业发展的广阔市场;突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招校引所,促进产业快速做大做强;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技术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功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二、目标任务1、产业规模:2011年,全市软件服务业实现业务总收入120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5亿元,增幅150%;从业人员1.2万人。2、产业用房面积:新增产业用房面积55万平米以上(其中:广陵、邗江、维扬、开发区、江都各10万平米;仪征5万平米;宝应、高邮各1万平米)。3、产业提升:全年招引注册资本200万元-500万元软件服务业企业55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软件服务业企业25家。全年新认定软件企业15家,新登记软件产品30个。4、项目建设:实施1000万元以上软件服务业投资项目10项以上。三、工作重点1、加快载体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启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建设,围绕年内新增产业用房面积55万平方米的建设计划,分解下达各县(市、区)建设任务(广陵、维扬、邗江、江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10万平米;仪征5万平米;宝应、高邮各1万平米),督促各县(市、区)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明晰产业定位,抓紧高起点制定软件服务业综合体建设规划,抓紧高标准启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载体建设,抓紧高水平打造软件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增强综合体的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把软件服务业综合体真正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区、高效率配套区和高品质人文区。2、强化产业招商,推进产业集聚。推进实施《扬州市软件服务业2011年招商行动计划》,把软件服务业的招商与工业科技招商放在同等位置,与工业科技项目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一是围绕软件服务业培训机构、嵌入式软件研发企业、通信和网络设备制造企业、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企业、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动漫研发设计企业等编制招商项目,搭建招商平台,实施活动招商和项目招商;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实施“定点上门招商”和“定向派对以商招商”,推进与中国软件百强企业、中国软件出口(外包)50强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省内知名软件企业的合作。3、培育重点企业,树立行业标杆。优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软件服务业企业作为培育重点,组织实施好“123”培育计划(力争到2015年培育10家企业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20家企业业务收入超10亿元,30家企业业务收入超亿元),集中资源给予持续的重点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潜力型龙头企业。结合“江苏省重点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中国优秀软件产品奖”、“江苏软件金慧奖”、“江苏省优秀软件企业家”、“江苏省软件行业领军人物”等行业评选活动,开展“聚名人、建名园、创名企、展名品”活动,树立行业标杆,引领企业做大做强。4、创新人才机制,强化人才引培。以实施“绿扬金凤”引才计划为契机,围绕人才引进、学历教育和培训提升三个关键环节,建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激励、产业吸纳、专题招聘等方式,重点引进复合型行业领军人才和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信息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创新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模式,引进国家、省优势资源建立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开展学历培训、企业定制培训、委托培训、资质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把软件服务业作为全市第一优先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市级层面成立软件服务业指挥部,健全“部门联合、市县联手、政企联动”的工作网络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各地软件服务业发展状况,跟踪协调解决软件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经信委作为软件服务业发展的责任部门,具体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县(市、区)尽快明确分管领导、组建专门机构、落实3-5名专职专业人员,形成工作合力,并围绕全年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举措,科学引导和推动全市软件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强化目标管理考核。把软件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软件服务业月报、季报、年报工作要求,健全软件服务业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落实责任主体,细化分解各地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完善督促检查、进度通报、跟踪评估、季度交流点评制度,严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