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办学质量追求——以贤庠中学为例象山县贤庠中学胡奇观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的教育质量是指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称为“体系质量”。微观的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并“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我们日常所说的教育质量大多是微观层面的教育质量,其核心内容是“培养了什么样的人?”,这也是所有教育的原点问题。对于我国当今的教育质量,全社会都在批判,连学生也在批判。主要批判的焦点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们的过重课业负担,而且造就了一代高分低能、只重理论知识,但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的、缺乏个性发展的、身心畸形发展的人。批判的矛头直指学校和老师,把学校和老师作为罪魁祸首。其实教育,或者说传统的应试教育从“早教、择校、择班、择师、补习”到“升学、就业”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是我们学校和老师在短时间所能左右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并实践如下的命题:在当前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如何把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探寻教育原点问题上做我们能做的事?所以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去认识“理想的教育”和“现实的教育”,并努力让两者成功对接。一、理想的教育“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早就指出“须造哪种人?当用何种方法?”是“基础教育的原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们去追求“理想的教育”就绕不开这个原点问题。对于“须造哪种人”,我国的教育方针阐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又重申了这一点。这样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但它是纲领性的,显得笼统,特别是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就我个人的理解,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各行业的精英领袖和合格的公民来支撑整个社会健康而快速地发展,前者的主要任务在高校,而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后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本人转摘《深圳青年(2005年12期)》的《被欣赏与被淘汰的》供大家参阅。江老师的女儿26岁了,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江老师的一个同事热心地充当起了红娘,把江老师当年的一个得意门生介绍给了江老师的女儿。江老师执意让小伙子到家里来吃顿饭。小伙子走后,江老师对红娘说:“他读中学的时候,我是多么欣赏他啊!他学习成绩棒,又特别听话,调皮捣蛋的事儿准找不着他。现在,你看他的背,明显地驼了,像个小老头儿;你看他的近视眼镜,足有800度吧,以后会影响生活质量的;你再看他说话时细声细气的样子,哪像个小伙子啊;最让我看不上的是他那么古板,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女儿要是跟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她上哪儿去找快乐呀!”不知道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和选择女婿的标准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培养学生的时候,轻易就可以忽略掉他的健康、品行、性格、情趣,我们对孩子行走坐卧的不良姿势视而不见,对孩子日渐加厚的近视镜片司空见惯,把孩子的沉默寡言看成是稳重,把孩子的冷漠无趣说成是乖巧。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制订得那么宏大,一心要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我们顾不上关照孩子们迥异的个性,我们眼里标准版的“好孩子”,就是不惜以失去一切为代价去换取高分的人。但是,当我们苦心调教出来的“好孩子”欲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的时候,我们却坚决地将他挡在了门外。似乎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明了健康、品行、性格、情趣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可叹的是,我们今天向这个人所讨要的一切,在他最适合获得的时期被我们不由分说地剥夺掉了。义务段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当孩子失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后,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在健康和分数之间,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永远比培养一个优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因为只有健康、快乐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的教育理想也是建立在培养这样学生的基础上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二、教育的现实尽管我们的教育理想足够朴素,但我们面临的教育现实却依旧残酷。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就指出,“我们要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等理念还基本是1950版的,基本就没有升级换代过。”而且应试教育在“经济”的推动下,愈发变本加厉,现在,整个社会、家庭、学校、孩子、家长、老师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老师正在以“爱孩子”和“爱学生”的名义成为帮凶,且无能为力,无法摆脱。主要原因是:(1)现在不少人(包括我们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不由自主地把追求高升学率当作办学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