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祖国花朵的安全畅通之路——记宁远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用车管理工作情况宁远县位于湘南边陲,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687个行政村,总面积2510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目前,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11所,其中县属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所,职业中专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乡镇初中23所、完小52所、村小308所。在校学生89392人,其中高中9872人、初中18527人、小学59873人,职业中专学生1466人。另有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所,在校学生4935人,民办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650人,有民办幼儿园189所,在园幼儿21000人。全县共有校车144台,其中2台现已停运。公办学校仅有一台校车,其余均为民办幼儿园的校车。需乘车上下学的中小学生以乘坐社会营运班车和家长接送为主。目前,我县经运管部门批准开通的客运线路共56条,有325台车从事营运,承运学生6000人左右。根据客源多少、道路状况、目前已有车辆运客等情况,我县拟增开县内客运线路104条、以满足8161名通学生、5978名住宿生上下学的需求。一、加强领导,强化后勤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用车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学生用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书记、县长经常过问、安排部署学生用车管理工作,县委、县政府已将学生用车管理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宁远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用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教育、道路交通安全、交通和安监的三位副县长及县公安局政委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直相关职能单位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从政府办、交警、教育、交通、运管、安监等单位抽调20人组成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办公经费和办公用车,具体负责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中小学学生用车管理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协调、督促、考核全县的学生用车管理工作及日常事务。我县按照“政府主导、乡镇负责、试点先行、多管齐下”的工作思路,2011年以天堂完小为试点,已取得初步成功,2012年初以来,我县又在湾井完小探索出“两区”“两场”“三步走”的新路子,创新学生接送新模式,从3月20日始,我县以天堂完小、湾井完小作典型引路,在中和镇、柏家坪镇、仁和镇(含棉花坪乡)、禾亭镇、九嶷山乡等乡镇采取“一个乡镇树一个典型、一个典型带动一个乡镇”的“传帮带”方式,全面铺开学生用车工作。二、广泛宣传,加强安全教育学生用车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搞好学生用车的管理工作,保障广大学生安全出行,必须要政府负起责任、学校全力配合、让家长转变观念、让学生接受教育、让部门积极联动、让社会全面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发动和宣传。1、针对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幼儿园园主、学生用车车主及驾驶人,县教育局自去年11月份以来已7次召开学生用车管理工作专题会议,2次组织收看收听了全省学生用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管部门大队每年2次对学生用车车主、驾驶人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并对校车进行检验。各交警中队召开辖区学生用车管理工作会议,各级会议均邀请县政府主管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增强各责任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营造安全教育氛围。2、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报道全县学生用车管理工作。县电视台开辟《关注学生乘车》专栏,报道相关新闻32条192次,公布校车整治情况通报10条60次,播出《宁远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用车管理工作的通告》10天60次,相关新闻在永州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出5条;省市县相关网站报道我县学生用车工作新闻28条,在《永州日报》等省市报刊报道新闻4条;及时编辑《关注学生用车》简报,至今已编辑10期,并上报至省市相关部门,下发至县各相关部门;在全省较早开通了县级学生用车网,栏目设置合理,内容更新及时;凭借短信平台,向校车车主及驾驶人发送平安提示短信近1000条。3、学校对学生用车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我们要求学生用车要进行常态化管理。安全课必须进课表并进行正常教学,交通安全知识必须作为安全课的一项重要内容。4、明确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下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学校召开家长会并与学生家长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让家长明白了在对学生的交通安全管理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此外,我们还统一制作了横幅与“六个严禁”宣传牌,警示家长和学生。5、强化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安全教育进课堂、安全教育第一课、黑板报、广播、讲座、观看影像资料、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广泛开展安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