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农场具有广阔的农田,多种野生植物。其中大多数都是被子植物,都是可挖掘的课程资源。农民的种田经验,是挖掘“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节课的良好课程资源。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一、课程资源分析农场大多数家庭都以种地为生,每年都要买种子做发芽率实验,开发和利用这类相关课程资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让学生跟家长或连队农业技术人员学习测定自己家里种子的发芽率,从而获取测定种子发芽率的相关知识。不种地的家庭也有很多人家生豆芽作为餐桌上的菜肴,可以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在做发芽率实验的同时,一起做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明确了种子的结构后进行的教学,从种子的结构到植物体的宏观构成,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生长过程产生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都是比较适合学生探究的活动,只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三、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条件都有感性认识,很多学生家里都种地,对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萌发的条件很感兴趣,这往往对他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学生们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会有较高的探究热情。种子萌发的过程是一个短期的动态过程,学生们只是知道萌发的结果,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四、教学策略提前一周先上一节课,引导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作出假设,带领学生制定计划,按照计划把各组实验准备好,让各组种子在设定的条件(缺水条件、缺氧条件、低温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条件)下萌发。提出:想知道一袋种子的发芽率,能不能用把整袋种子都发芽的方式计算发芽率?如果不能,应当怎么办?由此引入抽样检测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再提出怎样抽样才有代表性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制定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案,各组按照方案进行实验。第二课时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总结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列举种子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情况,分析原因,使学生明确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各小组汇报所测种子的发芽率,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五、教学目标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组织好“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两个探究活动。难点: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对对照实验的理解,对实验变量唯一性的理解。七、教学流程课前布置:要求每组学生准备罐头瓶4个,种子40粒,八张餐巾纸,胶水,教师为学生准备四张标签纸。经验导入:联系学生家长种地的播种时间导入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实验探究:1、各组学生参照教材中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计划,讨论和完善计划中的6个问题。按计划分组实验,把种子分成4份,分别放在低温、缺水、缺氧、及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种子发芽实验(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观察。讨论:本实验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如何保证各组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每年农民都要买种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农民的孩子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实用。教师问:你家里买了一袋种子,为了知道种子的质量,需要要测种子的发芽率,能把整袋种子都用上吗?如果不能,应当怎么办?当学生说出取一小部分种子为代表测发芽率时,告诉学生这就叫抽样检测,抽取的少部分种子叫做样本。教师总结抽样调查、抽样检测和样本的概念,并提出抽取样本时应抽取什么样的样本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问:测发芽率时是尽量挑大的还是尽量挑小的?应怎样选取样本?学生讨论后,总结: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应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教师问: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除了抽样以外还应当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要设置重复组,取几次的平均值。由于很多学生都见过家里的发芽实验,或家里生豆芽的情况,所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做测定发芽率的实验,下节课汇报。(建议学生生豆芽,实验后豆芽可以做菜)第二课时成果展示:学生汇报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讨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分析实验组、对照组,本实验是如何保证变量的唯一性的。总结概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延续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这个问题,实验的方案可参照本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另拓空间:教师提出: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种子也不一定都能萌发,是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