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赏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摘要:由一个动人的传说到一首动听的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协奏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什么原因?本文从作品中所反映的故事到作品的创作由来与作品的主要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键词:赏析协奏曲结构每每听《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时都是唏嘘不已、感慨万千。说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了1400多年。主要讲述的是在古时候我国南方的祝家庄,祝员外之女聪明漂亮的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三年间,她与善良纯朴而家境贫寒的书生梁山伯,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用各种含蓄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而梁山伯却没有领会她的含义。一年后,当梁山伯得知了祝英台是女子后便赶到祝家庄求婚,可是祝英台此时却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山伯悲愤交加,不久病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山伯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就在此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见后不顾一切投入进墓中。从此,梁祝这对情侣化成了一对彩蝶,在花丛中双双飞舞,形影不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被编成各种歌舞戏剧盛演不衰。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占豪、陈钢,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创作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协奏曲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单乐章带有小标题,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作者从故事中选择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对青年男女向往自由,向往爱情,不怕压迫,英勇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理想化结局。作者用浪漫化的艺术手法,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它具有民族特色,这部作品在艺术处理上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用小提琴和大提琴“对话”的形式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等。这首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奏鸣曲式是以对比、发展与统一原则为基础的一种曲式。它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与事物的矛盾冲突,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大型曲式结构形式。往往用于奏鸣套曲及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呈示部中有主、副两个主题,也称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它们之间往往是对比性的;展开部一般是将呈示部中的两个主题加以发展,达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再现部是经过陈述与发展后主题趋于平和、统一,具有明确的结论性的意义。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既不是对故事情节的直接描述,也不是对越剧唱腔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音乐擅长抒情的特点,运用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提炼,并加以发展和创造。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现将其内容及结构形式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1.引子——春景这段音乐为D徵调,由竖琴和弦乐器的颤弓音响作背景,引出活泼明快的长笛及优美的双簧管独奏旋律,从而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2.呈示部——相爱主部主题为单三部曲式结构。首先由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以明朗的高音极富表现地奏出了充满诗意的爱情主题,接着在小提琴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徵调。乐曲吸取了戏曲音乐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由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呼应,以描绘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景及他们真挚、纯洁的友情。最后由乐队合奏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在此主题的基础上将情绪进一步引向深化。在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展示了一个华彩乐段。在钢琴的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所显示的娴熟的演奏技巧为音乐情感的表现作了承上启下的铺垫。副部主题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活泼的小快板速度。A段主题为B徵调,是由越剧过门变化而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对比。第一插部B段主题由A段主题动机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及弦乐与小提琴的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C段主题为E徵调,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技巧,使音乐更加轻快活泼。呈示部的最后是结束部。它的音乐是由爱情主题衍化而来的。B徵调,其速度徐缓、旋律下行,清淡的和声配器,出色地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时梁、祝二人恋恋不舍的情景。3.展开部——抗婚展开部包括了英台抗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