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价值的生存哲学论文.docx
上传人:永香****能手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道德价值的生存哲学论文.docx

道德价值的生存哲学论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道德价值的生存哲学论文价值无疑有着主观性或主体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采取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来理解价值,或者说,价值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基础或标准。为了达到这个理论目标,我认为,生存论是一种合适的理论境域,因为在此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价值的本性、价值与人的生存愿望、生存需求和生存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就我们的思考领域而言,人类的生存活动是最原初的,同时又是最终的视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谓“实际生活过程”是指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其中首要的是物质生产过程,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所必然要求的,因而是人起码的、最一般的需要。换句话说,人类的生活要以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为前提,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所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在这个基础上,也生长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以及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同时,人的需求是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改变的,我们可以从一个时代人们的普遍需求的性质来判断人的发展程度,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就是所谓“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道德价值就是在我们的各种道德样式能否满足和推进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中得到确证的。我们从事道德活动,其目的就是求生存,并且为了更好地、更高尚地生存。我们实现道德价值,追求道德境界,目的就是过一种社会性的好生活。有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生活大于道德,道德是为了人的,而不是人为了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更好地生活的目的。但由于道德有自身的特点和结构,所以,人们有时可能会忘记道德的生活基础,而把道德看做是独立于生活的,像康德那样,由于企图为道德价值奠立一个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基础,就会认为,道德价值的基础在于先验的本体界,即来源于纯粹的理性规律,与现象界的情感、欲望追求没有关涉,如果我们从现象界如感性好恶中吸收动机,则我们的行为准则就将只能是一些权宜之计。于是,在康德的思想中,道德价值不是来自具体的生活。但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需要有道德,是因为我们必须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备美德,才能真正过好生活。因此,道德价值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种道德能满足人类过好生活的需求及其满足的程度。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从生存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道德价值,其理由如下:第一,生存论是比“实践—关系”论更为原始的视界。最为原初的生存是感性的活动,是感觉到自己在大地上的存在,并作为一个欲求者而存在;同时,生存也有其精神性的维度,包括人的精神、心灵能力表现的各种样态如思维、性情、意向、志趣、意志追求等,还可以表现为纯理论性的沉思、非功利性的审美观照等;生存还表现为一种活动,如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实际过程;生存更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如财产关系、情感联系、合作互动、竞争甚至斗争等。道德正是在这种社会性生存论境域中展开的。第二,生存论本身所含蕴的好生活指向,使得价值问题显得自然而然。从根本上说,价值就是对我们过好生活有利的东西。而道德价值,则是指人伦关系结构的令人向往的形态;约束和引导人们相互对待的道德规范能导致人际和谐、合作的性质;能使制度有效发挥其效能的精神气质或者制度美德;能使个人心灵品质处于优秀状态的个人美德等,都是道德价值。由于生存本身是要诉诸活动的,而这种活动由于是在有着各种利益诉求和善观念的人们之间进行的,所以,需要一种前提性的、框架性的价值,如这个社会的基本人伦关系结构是等级制的,还是自由平等的,它保证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是一种最为抽象、普遍的,同时又是最为基准的价值,这必须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由此,它们可能获得一种由国家权威来推行,并可以强制性地要求人们服从的一种价值原则,如社会的基本正义原则和宪法根本,等等。第三,人们对生活之好的理解和向往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好生活理念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的总标准。我们不可能有外在于好生活理念的道德价值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深度变革,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深刻变化,原有的一些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再适合于当今人们的社会性生存要求,对人们丧失了感召力和约束力,所以,人们就会持有多种多样的好生活观念,这样,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就会高度分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标准模糊不清,就有可能导致社会道德的危机。换句话说,道德危机是由于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没有及时适应产生了深刻变化的社会生活,更不能有效规导社会生活而致。历史上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各个时期,都经历了一种道德危机。但在这种危机中,人类又会逐渐重建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面对的就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