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教学重点】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教学难点】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教学课时】两个课时【教学方式】黑板教学【课文脉络】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整体板书】学习方法:①②③⑥⑦学习态度:④⑤⑥个人修养:①⑧⑨⑩【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第一课时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三、孔子及《论语》简介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疑难字词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④说(yuè)通“悦”,愉快。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⑥愠(yùn)生气,发怒。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而”的用法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3、翻译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4、讲解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5、小结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