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docx

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1教学目标: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2、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2、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色画笔。教学流程:一、引入1、猜谜语,激趣导入。(“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2、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3、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三、识字1、同桌互查字音。2、“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3、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4、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四、熟读课文1、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2、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色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3、生练读、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4、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五、表演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六、练习1、读字练习。男女生轮读、接读。2、画一幅美丽的《白鹅图》。小学语文一年级《咏鹅》教案2学习目标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岁、诗、池、蓝、掌、划、动、清、波、浮、听”11个生字的音,并能在新的语境中正确认读;认识笔画“斜钩”;描摹带有“斜钩”这个笔画的汉字“划、我”。2朗读课文,能按标点正确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课文。3认真阅读课文叙事部分的内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本领。重点和难点1学习生字,读准翘舌音:诗、池、掌。2认识新笔画“斜钩”。3能通过故事内容的阅读大致了解古诗的诗意。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文插图,师: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赞美鹅的漂亮。2板书课题:咏鹅师边板书边说:“咏”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赞美。3齐读课题。说明:上课伊始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说些什么,教师不要提过细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语言的积累畅所欲言。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起到语言训练的效果。如果学生直接背出古诗,教师也可随机以“你已经能背诵古诗了,真了不起!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咏鹅》”引出课题。二初读古诗,引导质疑1出示古诗:自读,互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学习生字:浮3读了古诗,你有什么要问的?(如:谁做诗?他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做诗?怎么会做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说明:也许有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诗,但诗的意思和有关诗的其他内容学生并不一定知道,教师要创设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而学会学习。三整体感知课文,释疑解难1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回答哪个问题。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第一节。(1)学习生字“岁”、“诗”正音:读准平、翘舌音。(2)朗读第一节。3出示第二节:感悟诗意。(1)读,骆宾王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有关句子。(2)出示第1、2两句话。①学习生字。自学,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小组交流识字情况。大组交流:池、掌——注意翘舌音。池、清、波—-与“水“有关。划——新部首“”,想想哪个字中也有“”(我、找……)掌——常蓝——篮作比较,说说怎么记。②读句子,感悟美景。骆宾王看到的景象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美丽、漂亮、好看)说话练习:骆宾王看到真美啊!,美在(可从鹅的颜色、声音、动作、池水等方面说)师:这么美,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一读。交流读。师:看到这么美的景,骆宾王陶醉了,于是骆宾王就做了一首诗,把这美丽的景象永远留了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作的诗。说明: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读边思,通过交流,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2节,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做到不顿读、不唱读,体现从读通到读好的过程,释疑解疑也在这过程中随之完成。四再读课文,熟读背诵赛读;背诵。说明:此时再读古诗与初读时相比,学生应对诗的`意思有了大致的理解,因此一定会读得更好,语气更符合诗的意境。当然,只须读,通过读来反馈学生的理解,不要求学生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