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2012(第五讲).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6 大小:15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宪法学-2012(第五讲).ppt

宪法学-2012(第五讲).ppt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节革命时代宪法发展史一、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1.通过专制实现党治要组建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国民党内部首先要建立高度集权体制。在实现宪政之前,孙中山认为首先要经过军政与训政。军政也叫“军法之治”训政也叫“约法之治”国民政府实行了中国最早的“党治”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还是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牵制2.党治时代的开始——《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约法草案》,是为“太原约法草案”1931年6月颁布了训政时期约法。和“太原草案”相比,训政时期约法显得较为粗糙,且相当集中地突出了国民党的独裁地位。3.从训政到宪政——通过专制实现自由?这种观点假设,执政党作为一种“先进”的力量,具备超凡的良好意愿和能力,始终不渝地追求一个远大目标,甚至当这个目标和其切身利益相冲突也能克己奉公,为了宪政而放弃自己在一党专制中所形成的政权垄断。训政理论虽然是国民革命的产物,却和中国儒家传统一脉相传。虽然关于宪政条件的理论不无道理,但通过训政而实现宪政的前提则是大可商榷的。这种理论并没有指出中国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亦不可能保证训政一定能朝光明的方向发展。两难境地:宪政确实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与社会力量推动,但宪政动力本身又是实行宪政的根本障碍;要实现自由,首先必须经过专制,但如何能保证这是一种为了自由的专制,而不是为专制而专制呢?4.国共第二次合作——从党治宪法走向国家宪法?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质性地影响了宪法草案的修改制宪过程表明国民党在其他党派压力下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修正后的宪法草案比《五五宪草》更能体现民意。然而,在最后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某些重要的修正意见并没有反映到宪法中去。结果,和《五五宪草》类似,1946年宪法基本上是一部“国民党宪法”,而不是“中国宪法”。由此可见,共产党和其他少数党派的实质性参与对制定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宪法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不同党派的独立参与,宪法就沦落为一党专制的工具。5.党治产物的完成:《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底,国民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定于1947年兀月1日公布,并于12月25日开始施行。这部《宪法》最后是在没有共产党和民盟参与下制定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回到了《五五宪草》的方案。6.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二、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1.《共同纲领》在1954年以前,《共同纲领》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并为正式宪法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事实上,《共同纲领》为以后各部宪法——尤其是1954年和1982年宪法——奠定了基本原则。2.1954年宪法3.1975年与1978年宪法1975年《宪法》主要缺陷是: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力图以根本法的形式使极“左”思潮合法化。第二,在内容上是对民主宪政的大破坏。第三,随意删减宪法条文,宪法立法体系残缺不全。1978宪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拨乱反正”的努力。但从总体上说,由于1978年宪法是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制定的,它仍然体现出“左”的思维。4.1982年宪法在内容规定上,现行宪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宪法总结了历史经验,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其次,宪法发展了民主宪政体制,恢复完善了国家机构体系。再次,宪法强调加强民主与法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最后,宪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此外,宪法还确认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已经取得的有益成果5.宪法修正案1982年宪法分别在1988、1993、1999年和2004年经过了4次修正,共计31条修正案。(1)1988年宪法修正案(2)1993年宪法修正案(3)1999年宪法修正案(4)2004年宪法修正案6.中国的修宪程序——从《党章》到宪法?2004年修宪在程序上比以往三次修宪更为民主。以往修宪一般是中共中央在党内基本决定后再征求社会意见。修正案先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之前召开的党代会上进入中共《党章》,然后通过人大会议一字不动地进入宪法。这次修宪却首先征求意见,然后交由中央决定,且全国人大在审议时对修正案文字和标点符号作了次要调整。这在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