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英瑞****写意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永久的悔教案设计.docx

永久的悔教案设计.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永久的悔教案设计永久的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要求如下: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2.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爱母、赞母的诗词、警句、。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作者名)(二)活动流程1.简介作者:季羡林,1911年出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2.诵读活动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①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②在顺畅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2)板书展示重点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迎养盈眶简陋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背乡离井懵懵懂懂寄人篱下(3)读这篇课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痛苦、悔恨)。思考题:①悔什么?②为什么悔?③悔的表现是什么?(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①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的第10段。(板书:悔;作者)②课文的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二部分(第3—9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第3—5段),概括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第二层(第6—8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第三层(第9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3.合作、探究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板书:苦;母亲)4.品读活动积累感悟(1)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如:“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2)一起探讨、分析课后练习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具体答案见教参)5.教师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