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高考要求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北极2.地球仪(globe)2.地球仪(globe)仔细观察地球仪有什么特点?地球仪与地球有何不同?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正侧面经线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线形成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线特点0。20°W20°W15°90°120°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经线和经度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正侧面纬线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纬线的形成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纬线的特点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纬线与纬度30°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0°南北半球划分纬线和纬度3.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纬网的应用G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⑴确定经纬线①在有极点的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出的直线。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②在无极点的图上,一般情况下,横向的直线(或弧线)代表纬线,纵向的直线(或弧线)代表经线。特殊情况下需从经纬度数值上判断。⑵确定经纬度①在同一幅经纬网图上,相邻两条经线(或纬线)之间的度数间隔是相等的②纬度的判断A.根据经纬网图上的标识来判断:N为北纬,S为南纬。B.根据自转方向来判断:若极地经纬网上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为北纬,顺时针则为南纬。C.根据纬度递变规律来判断:北边纬度高者为北纬南边纬度高者为南纬。D.根据纬线的弧顶指向判断2).利用经度、东西半球和地球自转方向三者的关系相互推断⑴根据经度确定地球自转方向⑵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⑶根据东西半球和经度确定地球自转方向⑷根据东西半球和地球自转方向确定经度66°34′180°东半球东半球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⑴纬度1°的经线长度相等,为111千米40000/360°≈111千米/1°⑵赤道上经度1°的长度也是111千米⑶任意纬线上经度1°的长度为L=111千米/1°×cosφ(φ为地理纬度)⑴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①纬度比较确定南北关系②经度比较确定东西关系⑵若两点既不在同一纬线上又不在同一经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⑶用手表判断方向①用当地地方时时刻的时针指向太阳,该时针与12时时针夹角的平分线(反向沿长线)的指向为南②用当地地方时时刻的1/2时刻的时针指向太阳,12时时针的指向为北A(1)请写出A、B两点的经纬度。(2)请判别两点之间的方向。(3)请判别三点的半球位置。5).经纬网图上的最短距离与方向问题⑴两地间最短距离:球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为过这两点与地球球心形成的大圆的劣弧。⑵两地间最近航向方向的判断①位于赤道上时,最近距离为赤道上的劣弧,航向为正东或正西②若两地经度相差180°最近距离为经线圈上的劣弧,航向为正南(北)转为正北(正南)③若两地位于同一纬线上(赤道除外)最近距离为过两点与地球球心形成的大圆的劣弧,航向为在北半球先向偏北再向偏南,南半球先向偏南再向偏北。G比例尺上列四图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_____1.ABCD2.CDBA3.ABDC4.BADC北京结论杭州地图给自己家绘制一张平面图(新居布置)地图方向北学校经纬网定向法: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认识常用的图例下列图标将只会出现在地图比例尺200以下的地图上除以上常用图标之外,在某些地区会有部分地标建筑物图标认识常用的图例注记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3.若等高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越大,坡度越陡;等高距越小,坡度越缓4.若等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压线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小,风力越小1.在等高距不变,图幅相等的情况下:等高线图的比例尺越大,其水平距离就越小;坡度就越大;等高线图的比例尺越小,其水平距离就越大,坡度就越小;2.在图幅,比例尺相等的情况下:等高线图的等高距越大,其水平距离相等;坡度就越大;等高线图的等高距越小,其水平距离相等;坡度就越小;甲等高线。等高线——下列四图中的等高距都是50米,注意观察各图的比例尺,判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__山体的不同部位50米1山顶和盆地陡坡和缓坡鞍部悬崖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相对高度?方法一:引垂直线法方法一:引垂直线法方法二:量距离法A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B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常形成瀑布;河流的流向还与流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