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5课韩愈听颖师弹琴鉴赏宝典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愁生白发,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空间范畴的夸张,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极言人生的短促。后两句将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观的说得更壮观,是“反向”的夸张,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www.3edu.net基础自主学案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这里形容琴声高亢激越。急忙。三、名句默写①浮云柳絮无根蒂,______________。②推手遽止之,____________。四、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______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郡望昌黎,人称_________。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__。死后谥文,后世又称________。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不凡的地位,散文与_________齐名,同倡古文运动。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_”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______________》。课堂互动探究2.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提示】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妙。音乐本无形、无色、无味,瞬间即逝,难以把握,具有抽象的特点。诗人借助通感,把欣赏音乐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性体验,用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使本来非常复杂、难以描绘的音乐变得目可视、手可触了。3.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提示】不是说诗人不懂得欣赏音乐,而是说自己从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音乐,叹为观止,以此来衬托出颖师技艺的高超,是自谦之辞。4.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名师点拨】场景有儿女私语、勇士赴敌、云絮飞扬、众鸟喧啾、凤凰高飞、凤凰失势落千丈等场面。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5.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名师点拨】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这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细剖·深析][楼主]《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都写出了音乐难以言传的美妙。这两篇描写乐音的名作究竟“妙”在何处呢?[沙发]在创作方法上:韩愈、白居易的描写是现实主义的,用作比喻的大都是生活中常见之物,并从各个不同角度把美妙的乐声精巧细腻地再现出来。他们是如实描述乐曲时而低回、时而高昂的旋律节奏,写出了乐曲演奏过程。韩愈以自己百感交集、无可名状的体验来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催人泪下;而白居易用听者入迷沉醉其中,“悄无言”、“秋月白”句,将人物、景物和谐烘托,突出琵琶女弹奏艺术的高妙,行文笔法是有区别的。[板凳]《听颖师弹琴》的音乐意象呈现出链接式、跌宕式及实写式的个性化特征。这些审美意象的连缀不仅表现出琴声旋律的腾挪跌宕,而且隐含着诗人自我的坎坷人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指向。《琵琶行》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即音乐形象从属于人物形象。因而作者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处处紧扣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感情。[三楼]韩愈似乎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平分秋色;白居易则从正面做充分细致的刻画,用“东船西舫悄无